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近半数车主不满异味
作者:张鹏


    ■本报记者 张 鹏

  自8月13日由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议22家消费维权单位与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开展以来,车内异味从何而来、对人体有多大损害、哪些车型异味大等问题,成为广大车主热议的焦点。而就在比较试验活动举办的同时,中国消费者报社通过《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和3G门户网站对1088位车主开展了一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新车异味的来源及危害,虽然多数车主有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误区。

七成人购车考虑空气质量

  调查中车主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新车“味儿”特别大。共有455人对自己车内的空气质量不满意,占受访总数的48.40%。“提车的时候,一开车门就感觉味儿特别大,甚至都不敢在车里常呆,呛得人嗓子疼。”参与调查的车主张晓磊向记者抱怨。张晓磊告诉记者,尽管是在冬天,但在行车过程中他依然开着窗子。“没办法,不开窗户人受不了,头疼,上班一路一个小时,到了单位都想吐。”
  调查结果还显示,消费者在购车选车时,越来越倾向车内空气质量好的车型。当被问及“您购车时,是否会考虑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时,有662名受访者表示“会为了健康慎重决定”,占总受访人数的69.34%。仅有15.88%的调查者表示“不会考虑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很多车主的购车观念正在发生较大改变。在以前,买车的人大多会过多关心车辆的性能和舒适,但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车辆的整体质量和全面性更受人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费者由关注汽车性能到关注乘车环境,在购车取向上是一个重大改变,这或许成为今后汽车市场的一个新卖点。

二成车主不知哪些污染物

  本次调查中,人们关注度最高的当数车内都有哪些污染物,以及它们对人身体的影响了。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有20.49%的受访者根本不清楚车内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车主董薇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车内的异味只是塑料件被阳光照射后散发的味道,“至于空气污染,那应该谈不上吧。”还有一些车主认为,和新家装修一样,所谓的污染物就是“你能嗅到的东西”,等新车放的时间长了,污染物也就自然消失了。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汪彤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科学实验表明,车内“味儿”大,并不代表污染严重。“因为很多有毒物质的挥发是根本没有气味的。”
  调查还显示,有14.50%的人认为车内污染只是有味道,而这种味道对人的身体没什么影响。另有19.75%车主认为,车内污染完全不用担心,只要开窗通风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而事实表明,车内空气污染却是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任何一种有机物的超标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白血病、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胎儿先天性缺陷等。近年来,导致车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件更是屡有发生。早在2003年,北京一市民疑因新车内苯污染导致中毒患病,数月后经医治无效死亡,其亲属将生产商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70万元,成为全国首例新车车内污染致人死亡诉讼案。2009年,南昌车主张女士将已开两年的私家车送至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进行车内有害气体的检测。该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甲醛含量高达到0.41mg/m3,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4倍;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结果为1.84mg/m3,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3倍。
如何免受“吸毒”之害
  对于如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调查发现,一些车主也存在误区。数据显示,有15%的车主表示应“尽量少的使用空调,不在车内吸烟”,还有8%的受访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在采访中,车主们有在车里放橘子皮、菠萝皮的,也有放木炭的,可谓奇招百出,五花八门。不难看出,如何免受“吸毒”之害,一些车主也存在误区。
  而据汪彤研究员介绍,木炭除味法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且很多有害物质是无法被木炭吸附的。而真正有效的方法,还是通风除味法。汪彤指出,新车买来的半年内或是装饰后的一段时期,应养成适度开窗行驶的习惯,保持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由于空调的过滤器和管道系统中会积存大量化学性污染物,螨虫、霉菌等生物性污染问题也会增加,所以,上车后应先开窗通风,空调开启3-5分钟以后再关闭车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时间驾驶车辆的情况下,中途也应该打开车窗通风换气。同时,也应及时清洗,并定期更换空调滤清器。

强制性标准亟待出台

  今年3月1日,国家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车内空气质量“无标可依”的局面。然而,《指南》只是国家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性要求,这一点颇受广大车主质疑。
  在本次调查中,有27.77%的受访者认为,“《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消费者孙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由于“推荐性、非强制”的身份和属性,今年颁布的《指南》对于改变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的现状,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车主许亚则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指南》不过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样子货’。”由此看来,一个强制性标准的出台迫在眉睫。
  当然,也有24.77%的受访者表示,《指南》的出台至少能够对汽车厂家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还有27.22%的受访者认为,《指南》出台前的媒体预热,至少让广大消费者知道了车内都有哪些有害的污染物。从这个角度讲,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近半数车主不满异味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