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发展与环保如何平衡
作者:戴岱


    ■戴 岱
  从1月10日晚22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到13日10时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2013年第一场大雾笼罩在北京上空,久久不愿散去。截至14日中午13时,大雾持续时间已超过87小时,北京已连续4天空气质量六级污染。这是北京遭遇今年首次空气重污染,也是北京今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并颁布执行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以来面临的第一次考验。
  这些年来,雾霾天气于我们而言已不陌生,但对于将雾霾天气提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加以对待,无论全社会抑或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显然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大量消耗能源为前提。虽然“低碳”、“绿色”等口号一直被响亮喊起。可是,口号再响亮,并不一定就是行动——生活仍然要继续,暖气仍然要供给,汽车仍要上路,政府仍然要追逐GDP,即便是高能耗企业,还得开动设备解决工人就业。在发展与保护还没有真正达到有机平衡的前提下,处于夹缝中的地方政府,面对做大经济总量和保护环境的选择,总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前者,有意无意地将环境保护问题后置。因此,当环境问题上升到公共事件的层面,政府肩负的责任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将治理环境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政府部门,既不现实,也不理性。实际上,雾霾天气袭来,每位社会成员都是责任人——每用一度电就意味着消耗了350克煤,开车上路,每公里就消耗了0.12升汽油,而能源消耗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微粒、重金属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元凶;更有专家指出,一辆小车一年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是其自身重量的3倍。看罢这些数据,谁还能悠然地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置之度外?
  雾霾天气的产生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与其说此轮雾霾是地方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启动相关应急方案后面临的首次大考,不如说这是政府、公众,乃至所有与空气息息相关的人共同面临的一场大考。
  空气污染的改善需要时间,更需要和长期污染控制对策相结合,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共识。雾霾过后,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但雾霾也蕴含着希望,让我们激发正能量,自我防护,减少出行,合力应急,让发展与环保齐头并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发展与环保如何平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