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网购食品 别让年货成“年祸”
作者:戴岱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戴 岱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蛇年春节了,购买年货也被大家摆上“议事日程”。与线下商超年货销售旺季尚未到来相比,为了避免春节快递拥堵,网购年货日趋火爆。只要轻点鼠标,无论是酒水饮料、糖果饼干、干果零食、米面粮油茶,都能送货上门。“一折起”、“年底清仓”等各种大幅优惠促销更是吊足网购一族的胃口。然而,网购年货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网销大打价格战

  春节将至,但记者在京城多家超市还并未感觉到太大的年味。位于朝阳区的家乐福超市负责人表示,大规模的年货布置、销售,大约要到一月底才开始。就在市面的商家对于年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时,各大购物网站上的年货销售却是另外一种情形。
  记者在百度上键入“年货+网购”的关键词,淘宝、京东、当当等平台的年货销售信息不断在更新。进入上述平台,无论是首页还是具体店铺,大多是一派红火景象,充斥着“特卖”、“清仓”等字眼。虽然没有像“双十一”那样热炒,但是每年春节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启动的年货网购大潮同样给线上商城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记者比较了一下,发现在网上购买同款食品,价格往往能比超市便宜两三成,甚至更多,还有部分网购平台推出了团购年货业务,越早定购价钱越便宜。业内人士说,虽然折扣优惠的名堂很多,但是想在其中找到真正心仪的商品还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细心挑选防骗局

  一份来自淘宝数据平台的食品交易数据报告显示,最近一个月淘宝网上食品日销售额几乎翻了一倍,网购人数不断扩大。然而,在网购年货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商品以次充好:1月2日,家住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的王先生反映,自己网购年货被坑了。原来,2012年12月29日,王先生在一网店购买了2袋柿饼,第二天货就发来了,打开后准备食用时,王先生发现其中一袋部分柿饼上有异物,于是,便要求网店退货,但店主以“已拆封”为由拒绝退货。
  ●隐藏的霸王条款:近日,北京的小李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桶某品牌洋奶粉。收到货后,小李发现奶粉的质量特别差,里面有一些掺杂物,小李便和卖家商量退货。但商家称,小李下单时,商家已经通过弹窗形式告知其交易合同:“售出产品只换不退。”小李点击“我同意”之后,该订单才会成功生成,因此不同意退货。
  ●商品以次充好:江西的王女士趁打折从网上购买了十余份保健食品,花费5000余元。服用后,王女士发现作用不大,还有过敏现象。她拿着保健品到专柜鉴定,服务员说,虽然产品包装上的韩语与正品类似,但并不相同,王女士购买的保健品和正品根本不是一个牌子。
  ●订购优惠商品“被撤单”:北京的汪先生订购了一款超值年货糖果礼包,商家承诺7天内发货,但是到期后,仍未收到。汪先生查询订单情况,发现订单处于撤销状态。汪先生向商家询问“被撤单”情况,商家称该款年货大礼包过于热销,商家供不应求,因断货取消了该项活动。

网购年货四注意

  据中消协发布的《二○一二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去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媒体购物投诉10,672件,其中网络购物8,216件,占比77.0%,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6%
  作为非现场购物形式的媒体购物,特别是网络购物,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消费者无法直观感受所购商品,一些缺乏诚信的经营者往往利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优势,夸大商品的性能、功效,误导消费者,甚至借此实施网络诈骗,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购物又以异地消费居多,涉及环节多,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由于消费者缺少有效证据,难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办案线索。
  那么,消费者在网购年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北京圣廷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强提醒说:
  一是网购年货要选择信誉度高的卖家。消费者可以从网店卖家的客户评价、成交记录等方面来了解卖家信誉,以防上当受骗。
  二是注意年货保质期等要素。特别是网购食品,最好是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同时要确认其生产日期,以免买到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对于进口食品,要确认其有无中文标签,是否具有检验检疫合格证书等。
  三是要理智消费。随着年货促销活动不断升温,消费者会因为感觉便宜或者划算,选择自己并不需要的质次价低服务差的商品,实际上是增加了购物成本。同时不要过分贪图便宜,购物时多比多看,了解各网站信誉度与消费者评价,慎重选择,防止掉入商家优惠陷阱。
  四是注意交易安全。尽量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收到商品验货后,再进行支付。同时网上下单时应索要凭证或进行网页截屏,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依据。

消协发布网购9大问题

  “货款匆匆去,不见货发来”、圈钱后踪影全无等网络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对此,中消协发布了网购存在的9大问题,其中包括:
  ●宣传与实物差距大,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大打折扣;
  ●商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店铺甚至违法销售“三无产品”,违禁品、走私货;
  ●格式合同有待规范;
  ●物流配送问题频出;
  ●货款支付存在风险;
  ●以钓鱼、木马为特征的网络诈骗产业链初步形成,成为威胁网络消费者利益的第一杀手;
  ●售后服务争议突出;
  ●欺诈行为屡禁不止,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令人忧虑;
  ●评价搜索玄机重重。
(戴 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服务·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购食品 别让年货成“年祸”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