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科学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


    ■吴学安

  不能仅满足于灾后救助,那只是对于灾害的被动承受,推进公共应急体系中的责任监督与问责机制,努力实现科学预警,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天灾背后的人祸

  3月19日以来,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遭遇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广东东莞强对流极端天气已造成281人伤亡,其中死亡9人。一场“雹风雨”,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当地有关部门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天灾。虽说在“雹风雨”之前,当地气象部门通过网站、电视、微博、短信等方式先后3次发布了预警信息,但一些市民反映,并不知晓预警信息。人们在问:气象部门预警只管发没发,却不问市民预警收到没收到,这样的工作方式是否应该改进?(据3月22日《新京报》报道)
  无独有偶,去年5月10日,甘肃发生的雹洪灾害造成该省定西市岷县、漳县53人遇难,18人失踪。据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反映,雹洪灾害发生前两个小时左右,当地气象部门才发出岷县可能降暴雨的天气预报。当地部分乡镇干部和村民表示,山区气象信息要传达到农户,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预警发布太晚,必然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
  无论是今年广东东莞强对流极端天气已造成281人伤亡,其中9人死亡的冰雹之灾,还是去年“5·10”甘肃定西岷县、漳县致53死的雹洪灾害,都以血的教训警示人们,预防是现代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预警机制是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
  “山区气象预警不能单纯依赖高科技,关键要想方设法传到各家各户。”记得在去年“5·10”甘肃定西雹洪灾害中,一位村干部就是看到天气异常,马上拿出平时召集村民开会的铜锣,通知大家逃离,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就当前的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而言,短时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如何将准确的预报转化成防灾警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许,作为天灾,突发事件,谁都不能准确预言山体何时出现滑坡,堤坝什么时候会决口,雹洪灾害几时到来。但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害,政府部门并不是无可作为。
  现代公民社会,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便是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体系,并以得当的应急处置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若仅从“维稳”观点出发,或者怕麻烦心理在作崇,一切寄望于阿弥陀佛,侥幸无事,那无疑是在拿成千上万个生命当赌注。要知道,生命重于一切。凡事不作最坏考虑,不从生命安全绝对优先的角度考虑,都是有悖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在灾害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中,要落实“防患于未然”这句话,需要有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更需要有国家及政府责任的保障。不能仅满足于灾后救助,那只是对于灾害的被动承受,而更要推进公共应急体系中的责任监督与问责机制,努力实现科学预警,最大程度地减少天灾背后的人祸。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学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