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震后带着思考重建家园
作者:王硕 金立旺
图片


    4月24日,救援人员在宝兴县灵关镇排查危楼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本报记者 王 硕

●背景

  4月20日8时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24日14时,地震已经夺去了196条生命。如今的雅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后我们也多了几分冷静和淡定。生命高于一切,财产来之不易。面对大灾大难,如何更好地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确实很值得思考。如何才能让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居民拥有更强的自救意识、更多的自救设备?怎样保证自建房屋的建筑质量?民间救援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媒体又该在地震报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今天是雅安地震之后的第七天,我们在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路上,也在科学地预防和应对灾难的路上。

自救意识要增强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游志斌

  此次雅安地震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相比,整体的应急响应速度加快,综合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政府在灾前制定了七级地震应急预案,对大灾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显著增强,专项应急预案编制有较大创新。
  近些年,我们在开展灾害知识科普宣教工作的同时,也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公众对灾害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我国各类灾害的实际伤亡情况来看,公众的整体灾害风险意识不强,公众安全自救知识和技能整体仍较缺乏。
  提高公众的安全自救知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应对灾害风险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公民个人技能的培养。比如在地震多发和易发地区,学校、企业、社区、政府机关、村庄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的防灾知识和技能培训,配备必要的自救物资和装备,同时对青少年、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配备相应的装备,同时定期开展高风险灾害的演练,注意加强对应急管理方面民间组织、企业的扶持和支持,注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提升公民自救和互救能力。
  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有专项的防灾资金,促进城市防灾硬件设施建设,同时政府也采购一些必备的防灾器材,配发到社区。另外,日本市民自主成立的防灾组织,平常进行防灾训练,开展防灾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及采购防灾应急器材。发生灾害后,他们马上进行快速响应和初期灭火,引导居民避难,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援,照顾老年人,收集和传递灾害信息,提供食品和水,检查危险地段并进行巡视。

自建房别偷工减料
■复旦大学公共安全中心主任、应急和灾害管理专家 腾五晓

  此次雅安地震导致震中农村地区90%的房屋倒塌,除地震本身很强烈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房屋的整体坚固程度不够,不足以抵抗地震的侵袭。
  目前,我国农村房屋基本为农民自建,由于不同于商品房和公共建筑,国家对自建房屋没有制定统一的抗震标准和强制性要求。加上农民不懂得抗震技术,只能根据经验和习惯盖房,这就导致农村自建房屋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要想在未来尽可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房屋质量,尤其是地震多发区的房屋质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指导居民如何科学自建房屋。以新疆为例,政府为自建房屋的居民提供可以参考的模板,引导居民按照安全的模板自建房屋,这样的模板成本低,适合农村的基本特征。当然,不同地区要依据当地生活习惯和房屋建筑风格来制定不同的模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农民也想建好房子,但是没有钱,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使用便宜材料建房,这样的房屋质量不行,盖房人自己也清楚。对于四川、云南、新疆等地震多发区,国家应该让民众认识到这种自然灾害和风险客观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因此,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房屋一定要坚固。以日本为例,由于很多房屋和土地都是私有的,房屋整体改造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国家会在民舍内做一些安全改造,并根据不同的房屋类型为居民提供30万至50万日元不等的加固补贴。如果居民对房屋不加固或不改造就得不到这部分补贴。
  此外,对于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也要加强监测和加固。大家都知道,汶川地震中学校垮塌非常严重,汶川地震以后国家推出校安工程,这一工程在云南彝良地震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检验,发生地震时,得到加固的学校基本没有垮塌。

民间救援要规范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龚秀全

  雅安地震发生后,除了政府派遣大量部队官兵和专业救援团队进入灾区之外,大量民间救援组织也进驻雅安。救援志愿者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震后的救援是需要统一安排、分工细致的工作,因此,作为正规救援力量的补充,民间救援力量应该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志愿者也得有一定的救援经验和专业技能,否则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最重要的交通问题上,如果无组织的民间志愿者一拥而入,很容易加大交通压力,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民间救援力量的确不可小觑,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志愿者都要到灾区去。灾区内部和外部的救援组织要区分开来,分工合作,这样才能提高救援效率。灾区内部的救援包括生命和财产的抢救,由于本地人对地区内部情况比较了解,这些救援工作可以由灾区内部的民间救援组织协助完成。而像组织捐款、筹集和运送救灾物资这样的工作则可以由外部民间救援组织去完成。
  民间救援组织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调度中心,以便为民间救援力量的介入做一个详细的规划。灾区也应有一个调度中心,外部救灾物资到达灾区后由调度中心统一安排发放,剩下的具体工作则由灾区内部志愿者来完成。管理方面,民政部门和慈善管理机构主导的同时,由一些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协助其加强对民间救援组织的协调。
  救援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民间救援组织中一些杰出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救援力量可以参与到政府专业性的救援队伍当中来,作为中间力量补充。

悲情渲染要适度
■首都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凌燕

  从整体来看,雅安震后的媒体报道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过度悲情和新闻传播过度这两个“过度”上。过度悲情主要体现在有些媒体的报道过度放大了灾区人民震后生活的艰难、遭遇灾难家庭的不幸和失去亲人后的痛苦等。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无法体会这种痛苦,反而更容易把这当作别人的事,变成“消费”别人的痛苦。
  现在,我国的受众总体来说不缺乏所谓的同情,媒体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调动大家同情心上。相对来说,这种报道负面效果可能会大于正面效果。由于这种对于灾难的“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提高。因此,当媒体报道中不再有那么多恐怖或者震撼的画面和文字时,受众恐怕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报道有些平淡。这时便不能怪罪受众越来越冷漠,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媒体造成的。
  对于地震等灾难性报道还要避免新闻传播过度。比如此次雅安地震后,多家电视媒体展开直播,前方记者需要找寻各种各样的新闻或者故事来填补时间空缺,造成记者跑到现场拼命挖掘线索,“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进行采访,这也导致了灾民的生活被奇观化。换一个角度来说,大量记者的涌入会不会给救援带来不便?灾难性的报道是不是一定要进入第一线?记者在面临职业道德和救人这种做人基本道德的两难选择时该如何做决定?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过度的直播也会把百姓逼成没有时间去思考的围观看客。
  此外,由于现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媒体想借助这个机会树立自己的形象、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媒体不断强调震后报道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会使其缺乏一个整体的统筹,一线记者只能碰到什么就报什么,导致震后报道偏向碎片化。

微话集锦

  @wyx73553:从汶川到雅安,除了民众的内心更为坚强,民间的志愿者团队也成熟起来。从“散兵游勇”到“团体作战”,从兴趣锻炼到专业训练,从带手电到带雷达,从自给自足到获得支援,五年来民间救援组织也发生了巨变。
  @阿源6:今后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动,一定要有省一级或国家一级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特别是民间救援团体与组织需首先到 “指挥部”报到,听候派遣、接受任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交通堵塞。
  @龙马精神yssh:雅安与汶川是同一地震带上的地震多发危险地带,山区居民的自建房屋竟然如此弱不禁风,不说大地震,就是一场滂沱大雨也可能把房屋淋倒,又如何抗震呢?国家可否对地震带上的居民住宅建筑提供免费报建监理、建房抗震补贴或发动慈善抗震安居救助行动。
  @尐枕頭伱莂跑:看到雅安地震中的 “屋坚强”、“桥坚强”,我们当代人是不是更该进行反思,为什么百年千年的建筑在地震中巍然屹立,而近几年的建筑质量却让人堪忧。一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真正抓严、抓好。看着那些抢救、自救的画面让我心头一紧,希望雅安“人坚强”。
  @访员曲戈:个人觉得,雅安地震应该关注,有当地媒体报道,有中央媒体在报道,外省的媒体就不要去添麻烦了。
  @世野妹妹shmily:从媒体报道及时的角度来看,雅安地震的报道速度要比以往的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得更图文并茂,并及时展示了现场情况,为灾区的救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人们更切身了解了地震的严重性和突发性,媒体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
  @雨天LOVE琼:雅安地震跟5·12地震比,虽然震级不同,但这次大家多了灾难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救援得及时,才使伤亡人数减到了最低。不管是汶川还是雅安,我们四川人都不会向灾难低头,我们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重建美好家园!
(任毅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震后带着思考重建家园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