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正在接受训练
■本报记者 聂国春文/摄
每天清晨6点,15岁半的小李就忙碌起来,起床、整理内务、做早操……让人难以想象的是,1个多月前,小李每天都是要睡到下午才起床。
与小李一起出操的还有60多个孩子,在这个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员。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在这里治疗网瘾。
现状◆
青少年网瘾人数猛增
网瘾一说最早源于美国医生戈登伯格,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致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戈登伯格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这个词。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词受到同行的喜爱,很快在媒体上流行起来,而且没有讽刺的含义。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有2404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00余万人。
记者查阅发现,2007年该机构发布的数据是网瘾人数占青少年网民人数的9.72%。在网民人数激增的情况下,网瘾人数6年间也增长了好几倍。“网瘾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在韩国,网瘾人数占到网民总数的15%,日本约占到11%,在美国,这一比例则是6%。”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陶然告诉记者,目前网瘾人群多为15-18岁的青少年。不过,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网瘾人群也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在该基地就诊的学员中,最小的才9岁。
探因◆
四大因素让孩子沉迷网络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网络成瘾是因为孩子们自己的原因。不过,在陶然看来,网瘾绝不单单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责任,更是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责任,各方难辞其咎。
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当,表扬鼓励少、只关注孩子错误缺点;或者对孩子要求过高,只关注高分而忽略情感需求;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都可能导致孩子沉迷网络。学校和社会这块,只注重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对未成年人上网缺乏监管也导致青少年触网不断。
在自身方面,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多疑,爱玩游戏,对困难和挫折认识不够等,也使得孩子更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
此外,网络本身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乃至网络色情等对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家长因为忙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他们很容易“躲”进网络世界。
那么,网瘾都有哪些先兆呢?陶然给记者列举了7条症状。厌学、逃学、辍学;学习成绩下降、违纪增加;情绪低落、不稳定;生活懒散,吃油炸食品猛增;95%的人内心有自卑感,5%的人表现为自负,性格内向;喜欢看动漫、玄幻故事等;上网时间长、说谎多。
据了解,陶然历经近7年时间,通过对1300余例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命名、定义并制定了临床诊断标准。今年5月18日,其领衔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正式出版的《精神与行为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这也是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
陶然告诉记者,在获得认可的9条诊断标准中,如果发现有三至四项符合,家长就应该警惕,并通过教育、关心、理解等手段,帮助孩子戒网。“如果够5条以上,说明已经成瘾,这时仅仅依靠教育和关爱是不够的,必须开始治疗。”
说法◆
网瘾应按精神疾病治
网瘾让数亿家长头疼不已、焦虑不安。如何让孩子戒除网瘾,成为家长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于是,各种戒除网瘾的机构应运而生。然而,乱象也就此形成。2009年8月,因为戒除网瘾刚进入训练营半天的邓森山被打身亡。而就在当年7月,山东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治疗网瘾的电击疗法被卫生部叫停。
陶然告诉本报记者,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网瘾人群脑部额叶、顶叶等部位都有萎缩症状,其氧代谢、糖代谢的能力也下降10%左右,可以说网瘾已损害了青少年社会化大脑的功能,因此国际社会多把网瘾认定为精神类疾病。“网瘾也算精神病?”不少家长对此表示不可思议。陶然解释说,患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患者,与酒瘾、毒瘾、洁癖等患者一样,都有认知行为,情绪、情感还有意志这方面的异常,其心理都是病态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目前,凡是上述方面有异常的人一般都划分为精神疾病患者,比如抑郁症、睡眠障碍等。所以网瘾属于精神疾病并不足为奇。“既然网瘾是病,自然要找正规的医疗机构来进行治疗。”陶然说,目前我国有200多家治疗网瘾的机构,有的是卫生部门批准的,有的是教育部门批准的,还有的则直接通过工商注册成立。其中,有不少机构打着网瘾戒除的幌子招摇撞骗。他提醒家长,孩子如果确诊为网瘾,最好找医院的精神科或者专门的医疗机构来治疗,以免孩子越陷越深。
据介绍,根据国际认可的9条标准,陶然与其团队开创了家庭、心理、医学、军训和行为治疗“五位一体”的治疗模式,已帮助5500多名网瘾少年恢复社会功能。
【●链接】
网瘾诊断的9条标准
目前,有14个国家提出了网瘾诊断标准。为了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近8年来,国际医学界一直为此开展调研。今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正式将陶然领衔制定的9条网瘾诊断标准列为国际标准。
这9条标准包括:1.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3.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4.难以停止上网;5.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6.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7.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8.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9.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刘玉日)
【●讲述】
完美主义让他与“网”情深
小李的妈妈管女士告诉记者,她和爱人都是高材生,因此对儿子的要求也高。小李进入上海市某重点中学读初中后,他们做的最多的是配合学校,对小李提要求加压,很少听孩子倾诉。“每次看到一些知识点教了他很多遍还不会,我就变得很急躁,总觉得他一定是没用心学。”管女士说。
面对小李成绩的下降,管女士带他去华东师大做了心理咨询,之后又让某医院的朋友给开了些药进行治疗。不过,服药后小李显得有些亢奋,情绪波动很大,容易语言过激。盲目地治疗不仅没有见效,小李反而更是沉迷网络,成绩也直线下降。
管女士说,由于担心直升不了其所读的市重点高中,他们此后将小李转到了某国际高中就读。上了国际高中后,同样追求完美的小李把目标瞄准了前三名。然而,过高期望与现实成绩的反差,让小李再受打击。带着一种挫折感,在同伴的影响下,小李很自然地就来到了学校旁边的网吧“躲避”。
这种状况显然小李自己也不满意,在高一下学期,他主动对管女士提出想请假“好好想想”。于是,管女士帮助联系了一所山区学校,让小李去支教。在支教点,小李重拾了信心。然而,回到学校后,经不过考试等问题的再次打击,小李又一次与“网”情深。
现在回想起来,管女士认为自己对儿子的不理解和完美主义导致儿子逃避进了网络世界。在家庭教育不当、关爱不够的同时,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让小李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 (赵冰涛)
【●声音】
戒除网瘾要先改变家庭教育
“我并不认同网瘾是一种病的说法。网络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青少年,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因此,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纽特思特家庭教育支持机构资深心理咨询师沈梅说。
沈梅表示,在进行各种青少年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确实有8%左右的网瘾少年存在精神疾病,但他们的精神疾病不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得的精神病,而是因为遗传或在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创伤而形成的。
“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感,而与此同时,网络又正好给他们提供了宣泄心中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和追求虚拟自我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沉迷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沈梅说,所以迷恋网络只是一种表象,戒除网瘾必须解决深层的问题。
沈梅表示,在她的咨询中,99%的学生家长家庭教育都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如下:隔代抚养、父亲教育缺失、打骂说教教育为主、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家庭氛围不好(父母感情不好)、包办代办、对孩子要求过高,并要求孩子按父母设计的路去走、溺爱、重学习轻心理等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没有人生目标,学习动机差、自卑、自我认识不清、自控力差、耐挫力差、人际关系差、亲子关系差、团队精神差、沟通表达能力差、情绪控制和处理能力差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网瘾少年后面就是一个问题家庭,一个问题家庭教育,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必须先帮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沈梅说。
(周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