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银行里频现“狸猫换太子”
理财产品说变就变成保险了
作者:单体伟 张恒


  本报大连讯(单体伟 记者张恒)买的时候明确告知要买理财产品,一年后却被告知当时买的是保险。“这事儿实在是太坑人了。”最近,辽宁省大连市许多消费者致电本报大连记者站,诉说在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中国银行等银行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时遭遇到的陷阱,他们至今搞不明白,银行柜员介绍产品时,没有一个人告知大家购买的是保险(分红型),怎么转眼之间就变“脸”了呢?
  稀里糊涂,理财产品变保险 去年7月15日,赵女士打算去金州老城区逛街,当时包里有1万元钱,怕不安全就来到中国银行位于燕乐大市场的营业厅。“每年存1万元,存3年,6年后就能拿回本金,附加1770元的利息,收益稳定,关键是利滚利每年还可以分得500~600元的红利。”赵女士回忆说,当天银行柜员看了她以往的存款,便推荐其购买理财产品。面对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她心动了。该柜员又拿出一份人身意外保险,说免费赠送。面对“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赵女士没多想,就在合同上签字了。一年过去了,今年7月13日,赵女士如期来到银行续钱,交完钱后问:“能开收据吗?”“保险不能开收据,如果想要收据可以到保险公司开。”赵女士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仔细一看,自己签字的原来是一张保险产品单,一时没了主意。在朋友提醒下,赵女士向金州工商部门投诉。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杨女士、徐某等人,他们都是在中国银行办理理财产品时,稀里糊涂购买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因为没有当时的宣传单等证据,只好打掉牙齿咽到肚子里了。金州工商局立即对该银行的资质、手续、经营范围进行了检查,最终查实是银行柜员在推销产品时诱导了消费者,才出现“狸猫换太子”的事件。对此,工商人员正积极组织双方协商赔偿问题。
  含糊推销,强调收益不谈风险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财产品变保单”事件的发生?工商执法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走访了金州新区几家银行。“现在哪款理财产品投资周期短,收益可观、稳定?”得知工商执法人员想买理财产品,金州新区中国银行金州支行工作人员介绍了一款理财产品,1~3个月投资期,收益在4%以上。当工商执法人员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资金流向、买什么债券时,该工作人员却称:“产品是组合投资,以前也推出过类似产品,都能达到预期收益。”经过与几家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工商执法人员发现,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不主动陈述,要么是含糊带过,只重点谈预期收益,而且基本都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
  专项行动,治理投资理财违法广告 金州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净化辖区投资理财市场的广告宣传,他们以全面清理整治融资、借款、投资理财违法广告为切入点,集中开展了以“三严禁”为主的投资理财违法广告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上半年,依法处理了5起类似的投诉,对辖区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行业行政指导200余户次,对30多家企业实施行政告诫。
  工商提醒,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弄清楚产品是否保本,风险有多大,最坏的情况是亏损多少,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风险承受力。考虑好这些问题,再去比较各个产品。
  同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协议有很多条款、海量文字,一个协议动辄十几页,客户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去逐字逐句研究,如果不仔细阅读并弄明白其间意思,一时还难以从中发现对投资者不利的信息。工商部门提醒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协议,并保存好证据,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评价理财产品时,通常要考虑产品投向的行业现状、前景,对比以前的数据资料,计算其违约率等;在评价一款结构类理财产品时,也要考虑挂钩标的物、挂钩模式,如单向型、区间型等。投资者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都是银行的业务,但理财产品尤其是保险和存款有着本质的区别。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宣称的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不一定都能实现,投资者一定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率”所蒙蔽。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服务·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理财产品说变就变成保险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