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拒乞丐的图书馆传递正能量
作者:田珍祥


    ■本报记者 田珍祥
  近日,“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的消息引起网络上一片热议。馆长称“对困难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机构”,也让网友大呼看到了正能量。有专家对此评论称,事实上,不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任何人均可平等利用,也正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基本理念,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值得赞扬。

公益属性是根本

  记者了解到,在《人民日报》发布“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唯一要求是洗手”这条微博后,在短时间内被网友转发近两万条。不少网友对杭州图书馆赞叹不已,称其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早已众人皆知。为何每次被人提及,都会引发一番关注和热议?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张志辽,他认为,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完全正常,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属性,只因为引起热议,是因为这样的现象比较少,更能说明其他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还有待完善。
  “首先,大家得明白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什么。在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不但是服务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图书馆,同时也是最受社会和公众关注的图书馆。”张志辽介绍说,在现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只服务达官显贵和知识分子等特定人群,之后英国图书馆学家爱德华兹奠定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建立一种由地方当局授权管理,由地方税收支出支持,因而对所有老百姓免费开放的真正的公共图书馆。“所以,作为一个城市的图书馆,首先定位要明确,图书馆就是一种具有公益属性的场所,是供任何人去学习、求知、修德之地,不应只对特定人群开放。”张志辽说。

完全免费开放

  记者了解到,针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坚持对乞丐等群体免费开放,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许多网民给予称赞,也有一些市民对这种做法表示不理解,投诉和表达不满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有评论人士对此认为,平等利用公共空间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大部分人的感受,图书馆部分读者的投诉和不满也很正常。但是,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公共空间由政府财政支持,为百姓所用是应该的,倘若管理方能在保证公平开放的前提下加强管理,且人们都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空间的道德和秩序,就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新浪微博认证为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也在微博上发声声援:一个沦为乞丐却仍然上图书馆阅读的人,人生定有阳光;一个图书馆向乞丐敞开大门的国家,前途必有希望。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回答反对者的那句名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注定成为经典。
  张志辽对此表示,根据报道情况来看,如果说杭州图书馆这个做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的话,应当是对所有读者公示阅读前需要洗手,阅读区内不能饮食、喝水等,而不能特地针对所谓的乞丐人群。张志辽表示,他在美国访问时,经常见到无家可归者在图书馆读书、上网。“作为中国公民,到公共图书馆读书、参加活动,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因所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被否定,图书馆本身就应该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让所有人都受益”。

期待最温暖图书馆

  记者了解到,杭州图书馆“来者不拒”始于2003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以前,图书馆都会和电影院或者音乐厅一样,明确衣衫不整、着拖鞋以及背心者不能进入。目前,仍有不少图书馆还有这一规定。但是,就在2003年,图书馆去掉了这条规矩。褚馆长说:“杭州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其实和公园以及其他的公共设施一样,应该对所有人开放。读者只需要遵守杭州市市民准则就可以了,我们又何必去制定多余的规则。”
  张志辽认为,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的现象,正是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性之光。“只有阅读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才能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杭州图书馆的做法除了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公益性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体现出对弱势群体享有尊严的保证和尊重的一个活样板。”
  张志辽认为,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机构,担负着传播普及科学文化、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免费享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资源,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事实上,每个城市的每座图书馆都应成为不拒乞丐的“最温暖图书馆”。“图书馆作为普通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应该坚持免费服务,对公众零门槛,困难群体不但不应该被排斥,相反地,对困难群体应重点关照,这样才能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的发展”。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拒乞丐的图书馆传递正能量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