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突击限购可能反推汽车暴增
作者:舒圣祥


  限购是穷尽一切手段之后的最后选择,还是什么都不做的第一选择?在决定限购之前,政府部门都做了些什么?都付出了哪些努力?突击限购背后的示范效应会暗示公众:赶紧买车吧,管他需不需要,说不定哪天想买都买不到
■舒圣祥
  12月15日晚,天津市宣布从2013年12月1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并将自2014年3月1日起按车辆尾号实施机动车限行交通管理措施,也就是 “限购+限行”。对此次限购,天津市给出的理由是控量、防堵、治霾。市民则提出质疑,限购为何没有缓冲期(据12月16日新华网报道)。
  消息爆出当晚,市民纷纷出门抢购,4S店通宵加班,限购前夜的车市,商家乱中宰客,消费者乱中抢车,买车就像买白菜。这一幕,在2012年6月30日晚的广州曾经上演。显然,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吸取两地突击限购经验,更多的汽车限购令也许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台。
  按照相关规定,汽车限购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应该有听证的前置程序,应该事先征求公众意见。突然袭击式强推限购令,不仅会搞得普通市民措手不及,也有不尊重程序不尊重权利之嫌。
  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限购的合理性,是不是非限购不可?限购是穷尽一切手段之后的最后选择,还是什么都不做的第一选择?之所以很多人指责汽车限购为懒政思维,正因为他们相信汽车限购属于后者。汽车限购相当于设定新的行政许可,对政府部门是扩权,对社会公众则是限权。要确保设定行政许可的合法性,必须基于共同的利益感觉。换言之,即便限购是突然实施的,公众也应有非限购不可的同感。或者说,政府部门之前已经采取种种得力举措仍不能解决问题,限购因此是穷尽一切手段之后的必要尝试。试问,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控量、防堵、治霾,诸如此类限购理由,是个城市大概都适用。问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决定限购之前,政府部门都做了些什么?都付出了哪些努力?拥堵的问题,同样可以让市场决定,应该相信市民的理性。政府要做的是,确保公共交通行路畅通和便捷舒适。如果公共交通非常好了,人家还是非要开车并且堵在路上,那么他愿意堵就让他堵去好了。
  为了治霾而限购更有懒政嫌疑。有多少数据证明雾霾是因汽车太多?又有哪些数据证明限购限行就能减轻雾霾?油品质量不高,怎么不见政府部门用行政手段干预?工业污染都有效治理了吗?该关停的企业都关停了吗?政府公车数量为何不能跟国际接轨?治理雾霾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然后是企业的责任和公众的责任,可落实起来,为何常常是先拿公众开刀?
  如果突击限购不是无奈的最后选择,而是动辄就用的第一选择,背后的示范效应,会给公众以暗示:赶紧买车吧,管他需不需要,说不定哪天就突然限购了,想买都买不到。突击限购无疑人为制造了紧张的消费气氛,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反推汽车数量的非理性暴增。反过来,汽车数量的非理性暴增,又会推动更多地方突击限购,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突击限购可能反推汽车暴增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