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纠偏城镇化道路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本报记者 任震宇
12月12日至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而在此后发布的会议公报上,出现了一段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会议公报上出现这样的表述极为少见,而在这一表述的背后,是我国城镇化思路的巨大转变。
乡愁难觅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老北京”于梁,喜欢没事的时候就在新街口、西四、后海一带的老胡同里转悠。外地的朋友来北京了,他也会带他们去逛那些胡同。“我会对他们说,这里还残留着一些老北京的味道,而现代化的北京,其实和你所在的城市没多大区别,建筑风格几乎都是一样的。”于梁说。
于梁小时候生活在新街口附近的胡同大杂院里,“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北京四合院景致当时还有一些遗留,比如居民会在院子里放口养金鱼的鱼缸,有的还在院子里种上丝瓜、葫芦,夏天还会在院子里支个天棚。“斑驳的阳光照在地上,大人坐在天棚下面,一手摇蒲扇,饮茶纳凉。小孩在院子内外跑进跑出,谁家有啥好吃的,邻居们都有一口。那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乡愁。”
如今院子早已拆掉,于梁搬进了一个绿化、配套设施都很不错的小区,住上了高楼。虽然闲暇时他也会和社区里的邻居一起打打球、吃个饭,但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于梁认为,记忆中的那个由大杂院、胡同组成的北京才是他的故乡,而在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他和其他外地来京工作的人没本质区别,城市只是成了一个供他工作、生活的地方而已。
与于梁有类似感触的人有很多,有一位房地产商就曾对记者说过自己的感慨:“我曾爬上城市近郊的山顶,向城里望去,看到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高楼,突然感到恐惧,因为这些高楼让我联想到水泥森林。虽然可以看到车水马龙,但是我感觉不到城市真正的生命力,它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运转得很快,却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
思路转型
加拿大记者简·雅各布斯在其著名城市规划学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当时美国大型城市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她在书中指出,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这种多样性包括城市功能多样、建筑形式多样、人群阶层多样。
虽然这本书写于1961年,但对今天的中国城市化建设,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造城、旧城改造,都不乏这样的模式:某地城市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后,另一地马上效仿,盲目跟风,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局面,完全失去了城市的多样化。而且城市建设失去了可以延续的机理,拉大的尺度、闭塞的空间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愈发缺乏,无论传统风貌还是传统习俗,都被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所吞噬。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文化生命体,是自然禀赋、人的创造、建设经验、审美情趣以及地域互动等多种因素千百年塑造的结果,有着生命的成长和进化过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保护城市的个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化,凭想象、策划、商业化甚至功利化来规划建设城市,结果只能是悲剧”。
而此次的中央城镇化会议的指导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学者马光远认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等优美话语的背后,是一个个冷静甚至尖锐的提醒和警告。这是一次对中国以前很多城镇化误区的总清算,对城镇化道路的总梳理。
尊重自然
在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决议中,最让人意外而欣慰的是一段这样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现代化的城市,又该如何留住乡愁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此,马光远认为,其实在会议决议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表述,如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等等,这些都是让城市体现其特有的文化,留住乡愁的关键。
贺云翱则表示,国外的做法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对历史街区、文化区、风貌区,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帮助私人修缮房屋,提升城市的形象、品牌、美誉度。至于资金投入,有些街区改造一投就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如果用这笔钱来建立一个基金,滚动生财,不断投入历史街区保护,肯定要比大拆大建再卖商业街或豪宅要强。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无疑也是让城市留住乡愁的重要前提。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推进城镇化必须按规律行事,关键是要用好市场无形之手并管好政府有形之手,防止一些地方政府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和政绩。”
●链接
城镇化新思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以下新要求和新思路: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
●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城镇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任震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