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某小区的无人社区银行。
■本报记者 聂国春 文/摄
小区门口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水电缴费、理财服务、小微贷款等都可以“一站式”搞掂,还可拨打电话预约上门服务……这就是各大银行瞄准的下一个蓝海——社区银行。不过,银监会近日下发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为如火如荼的“社区银行”扩张运动浇了一盆冷水。
社区银行被令“整改”
《通知》指出,本着鼓励和规范并举的原则,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方面,通过取消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单次申请数量限制、高管任职审批等方式简政放权,将普惠金融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强调面向社会公众的银行网点须持牌经营、中小商业银行加强信息披露和公示、不得业务外包等要求,进一步确保社区支行的合法性和严谨性,进而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此外,为了便于消费者有效识别支行类型,《通知》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名称统一规范表述为“银行名+城市名+街道、商圈或社区名+社区支行或小微支行”。《通知》还明确将社区银行为非现金网点,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履行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持牌经营,员工必须是银行正式员工。各家银行可根据需要一次提出多家社区支行、小微支行设立申请,报相关银监局审批;无需向监管部门申请牌照的自助银行必须“无人”,不存在中间形态。“这也就意味着此前社区银行‘自助+咨询’的‘有人’模式将被叫停,受影响最大的是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唐一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网点扩张或将放缓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华夏、兴业、中信、浦发、平安、广发、民生、光大、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其中以民生银行的“自助+咨询”的“有人”社区银行模式规模最大。
据报道,“民生模式”主要是通过强调社区银行无柜台现金业务绕开网点审批限制,通过派遣制员工、简陋装修迅速抢点,通过与物业地产公司合作开展小区业务。目前“民生模式”的社区银行配备两名左右员工,均为派遣制,需完成揽存、销售理财产品、协助居民开户等多项工作。
在银监会发文之前,民生银行可能是发展社区银行最有野心的一个——该行董事长董文标曾经表示,未来3年要在全国开出1万家金融便利店。
在民生银行的带动下,各大银行纷纷对社区银行布局。记者在北京走访发现,由于没有正式审批,智能超市、金融便利店、社区银行、××社区支行、智慧金融超市……各种叫法的社区银行已呈燎原之势。不过,尽管名称不同,但服务类似,除了现金业务,其他业务几乎都可以办理。
“之前社区银行实行的是报备制,所以各家银行都在抢地盘。现在《通知》出台之后,社区银行需要持牌经营,要由当地银监局审核批准才能开业,估计社区银行的开店速度将会有所降低,逐步回归理性。”唐一鸣说。
规范发展赢在未来
在唐一鸣看来,银监会此次发文重在规范,为之前社区银行的盲目发展“降温”。
银监会一位人士表示,由于没有牌照审批管理,目前的社区银行模式可能导致“假冒网点”的出现。此外,大量派遣制员工的使用也容易在风险管控方面出现问题,如出现诈骗、飞单等情况将无法管理。《通知》的发布,就是要进一步确保社区支行的合法性和严谨性,进而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通知》在统筹研究此前中小商业银行支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进一步明确,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明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分析认为,社区支行的设立和经营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在客户信息保密、安防、员工录用等方面均存在漏洞,这也是监管层规范社区银行的重要原因。
郭田勇表示,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银行可能是未来中国银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银行业将走两条路,一条路“朝上走”,主要做大客户、高端客户,搞国际化经营;还有一条路“朝下走”,做社区银行,扎根基层,深挖小微企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小商业银行做好了社区银行规划方案,包括招商、兴业、华夏、光大、北京以及一些城商行。预计明年一些重要城市的社区银行网点数量将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