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星光暗影之C-NCAP看门道
作者:李方
图片


    自主品牌一汽奔腾X80,拿下C-NCAP有史以来的最高分58.9分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方

五星频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今年初公布的2013年度第四批碰撞试验成绩,可谓“星光灿烂”,测试13个车型,11个车型获得五星级评价、2个车型获得四星级评价(成绩得分详见B4图表)。
  参加本批测试的车型,数量之多、成绩之高,自主品牌成绩之出色,为C-NCAP有史以来所罕见。
  本批车型的试验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至12月19日结束。用于碰撞试验的车辆全部由C-NCAP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C-NCAP程序,直接从各品牌经销商处购买。用于评价的驾驶员座椅,也从车辆经销商处购买,并在媒体和管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下,从商品车上直接拆卸。
  在参加测试的4个A类乘用车、2个B类乘用车和7个SUV中,有9个车型为企业自愿申请评价,SUV超过半数,占比之高,前所未有。自主品牌一汽奔腾X80,拿下C-NCAP有史以来最高分58.9分。
  测试成绩的总体表现确实令人鼓舞。但是,记者通过碰撞视频、现场实车展示以及各单项成绩分析发现,星光灿烂的背面,还存在着斑驳阴影。部分五星车型的安全性能,面临亟待改进完善的必要,过分渲染车型安全水准,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脆弱脖颈

  本期鞭打试验成绩,11款五星车中,除了克莱斯勒300C尊享版、广汽传祺GA31.6AT至尊ESP版2个四星车外,其他车型都拿到满分。
  2012版《C-NCAP管理规则》试验项目增加的鞭打试验,是仿照原车的安全带系统将假人约束在座椅上,座椅固定安装在移动滑车上。滑车以16.65km/h的特定加速度波形发射,模拟“后碰撞”过程,测量“后碰撞”过程中,颈部受到的伤害情况。专业术语中的“后碰撞”,就是人们熟悉的追尾事故。
  交通事故中,追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事故类型,约占实际交通事故的1/3左右。和正碰、侧碰事故相比,追尾造成的死亡人数虽在所有交通事故中的比例较小,但是因其受伤的人数却占很高的比例,大约为30%—40%。其中,颈部伤害是最常见的伤害形式,被称为“挥鞭伤”。
  “挥鞭伤”是交通事故中最为严重的次要性伤害,其并发症多、潜伏期长,不但治疗周期长,而且费用不菲。
  目前,应对“挥鞭伤”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是主动式安全头枕。其他技术多应用于中、高级车辆。
  主动式安全头枕可以有效降低“挥鞭伤”的损害程度。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在碰撞的瞬间,让头部得到支撑——把头枕往前移动。
  这种头枕,在椅背内设计了一个连杆,发生车后撞击,乘员身体重量挤压连杆后,即触发联动机构发挥作用,令头枕“主动”前移,贴近头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头部猛烈后仰幅度,从而保护乘员头部和颈椎的安全。
  主动式安全头枕,在欧美日国家已是车辆基本配置。但国内相当多的车型,还是一片空白。本期测试,相当多“五星”及“鞭打试验”满分的车型也未配置。这种状况令人十分不安。

气囊之失

  星光失色,不独主动式安全头枕的缺位,气囊问题,亦令人关注。
  细察本批次“五星加身”车型,记者发现,一半以上车型气囊配置不足——前排只配置保护头部的安全气囊,腿部气囊、后排侧气帘空白。
  曾几何时,因为简单的安全带根本不被人们重视,以致很多媒体一直致力于扭转人们安全认知误区,即系安全带比安全气囊更必要;不系安全带,气囊反而是“杀器”。
  但舆论在调整安全带与气囊关系时有些矫枉过正,造成很多人忽视了气囊价值。
  在碰撞试验车展示现场,记者打开测试车前、后门,探身观望,在前座壁板、后座窗棱处,看到了道道红蓝鲜艳色带。这都是模拟假人遭受激烈碰撞后留下的印痕。
  前舱印痕是前座乘员小腿猛烈撞击壁板留下的记录,它意味着,若是真实碰撞,乘员很可能腿裂筋断;后排C柱、顶篷印痕,则表示后座乘员头部失控撞击所致。在实际交通事故中,脑部受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致命伤害因素之一;而小腿伤残也是极大痛苦。
  反观腿部气帘、侧气帘配置到位车型,醒目印痕,均停留在鼓胀的帘布上。因此,副位的气囊配置自有价值。
  有人说,如此配置车价一定不菲。其实具备上述配置的一汽丰田RAV4、东风标致3008,也都是寻常家用车……

正偏有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C-NCAP运行以来,碰撞试验令广大消费者耳熟能详,对汽车安全性能理解不再外行:不再“以貌取人”、以车皮钢板薄厚论英雄——车头稀烂,安全系数未必不高,车身吸能设计可能很出色——舍车保帅;而“不动声色”,未必有利车主,因为撞击能量已被层层传至座舱,作用到乘员身上,受伤程度可能更严重。
  但很多人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记者分析C-NCAP有史以来的碰撞成绩,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正面碰撞成绩基本逊色于偏置碰撞。
  时速50公里的正面碰撞,其失分为什么反而多于时速64公里的偏置碰撞?道理很简单,正面碰撞虽然比偏置碰撞车速低,但试验车辆是与刚性壁障发生碰撞,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碰撞过程所产生的能量完全由车辆本身吸收。
  而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发生碰撞,碰撞的过程中,可变形壁障也能吸收一部分动能,因此传递到车身的能量就会小一些。此外,偏置碰撞试验车的中心并不是完全对准壁障,在碰撞的过程中,汽车本身会有一定角度的转动,一部分能量会在转动的过程中被吸收掉,假人受到的冲击因此降低。
  所以,正面碰撞试验车速度虽然速度低,但是车辆吸收的冲击力反而比偏置碰撞车更大。
  岿然不动与吸能卸力的结果,一目了然。
  另外,内行也并不完全否定“以貌取人”;只是“以貌取人”的着眼点,落在座舱而不是车头。
  内行看座舱,看的是座舱内外有无变形、车门能否正常开启,前舱有无侵入物件,以此作为判断车身安全设计水准高低的基本点。

年度总账

  至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2013年度共进行了38个车型的试验评价。包括小型车1个、A类车型17个、B类普通车型9个、SUV车型10个、MPV车型1个,共涉及33个乘用车生产企业。此外,进口车型6个。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2012版《C-NCAP管理规则》开展C-NCAP评价测试后,国内现有车型暴露出的安全缺陷,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鉴于此,国内各汽车品牌将旗下车型的安全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升级,安全性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车辆安全配置比例越来越多,更多的车型在开发目标设计上考虑了各种安全配置的增加,例如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和ISOFIX固定装置配置率已基本达到100%,副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也有了很高的配置比例,并且已有车型将ESC系统作为全系车型的标配。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与消费者的安全诉求差距太大。
  据介绍,C-NCAP管理中心已基本确定了2014年度的第一批评价车型和试验计划,试验将于1月14日开始。
  除此之外,对儿童安全出行的关注,也提升到新的高度。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文宝忠介绍,《车用儿童约束系统评价规则》经过近三年的交流、研究和试验,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拟于2014年6月1日后正式实施。
  这项工作,能否如C-NCAP那般,给消费者提供产品选择参考信息,帮助相关企业迅速提高产品及技术水平?消费者充满期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星光暗影之C-NCAP看门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