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专家指出——
■本报记者 桑雪骐
十八大以后,城镇化一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日前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和中国经济新闻网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便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转型”为主题。在论坛上,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中国正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新型城镇化是这个经济周期的重大利好,信息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强有力的助推器。
成思危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它以人为核心,土地将合理集约使用,发展资金依靠市场,而非政府。而智能化、信息化则将是新型城镇化的突出特征,将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城市的管理、建设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都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绿色发展、远程教育、智能交通、多彩文化、合理医疗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改善。
根据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在上述要求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更多智慧,不过,有专家认为,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则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