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里年味儿浓。
■本报记者 李建/文
张文质/摄
住石屋、睡热炕、包饺子、闹社火……春节期间,到乡下体验传统民俗,寻找城市中越来越淡的年味儿,是不少河北石家庄市民的奢享之旅。
因为“三十晚上熬一宿”的守岁习俗尚存,大年初一上午10点30分的石太高速上,记者一路发现不少和自己一样的晚行客。而如果按照华北平原上的老例儿:初一早上应该起个大早,煮熟饺子放鞭炮,祈愿来年有个好光景。
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石家庄不少媒体都列出周边农村“年俗游”的时间安排表。大家从城市的不同角落出发,各奔平原或山村,目标不约而同:乡下寻年。
同行的石家庄“土著”于江打趣说:这实在是城里人的怪现象,“起早儿”其实不难做到,可城里人却偏偏舍了这最容易坚持的年俗,跑到远处去寻什么年味儿。
石家庄市井陉县石头村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古村游”从大年初一至二十,时间早就排好并在媒体上公布,热情好客的山里人就怕没人上门呢。
面积10平方公里的石头村,距井陉县城15公里,有1600多口人。因村中大部分村民都姓“于”,而庙宇屋舍全都是石头垒就,故名“于家石头村”。
拥有5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个“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石头民俗文物群”,因为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观赏价值,村里人刻意保留了古村落的完整,新建屋舍全都选址在古村外,而村里的老人们则眷守老屋,守着岁月,也候着和记者一样的游人。
大红的灯笼、倒贴的福字、花花绿绿的门神、家家户户大开的院门……石街石巷里,年俗就这样不露声色地铺排开来:贴年画是邀神与民同乐,而大开院门则是迎候走街拜年的乡邻好友。
迈进于江叔伯婶子春大娘家的院门,脚底下的芝麻秸儿噼啪作响,闻声迎出来的春大娘嘴里喊着岁岁平安,满脸是憨厚慈祥的笑。
“踩岁”是过年习俗中极富特色的祈福形式之一:打扫干净院子,中间摆上芝麻秸儿,讲究点儿的还要在芝麻秸儿上粘上黄纸卷成的元宝,全家人用脚踩碎,以“碎”谐“岁”,意为“岁岁平安”,而芝麻开花节节高,意寓着年年生活更高更好。如今,因为芝麻种植渐少,这种具有典型农耕时代色彩的习俗已是鲜见。
“要找最热闹的年味儿,你们也许来得不是时候。”快言快语的春大娘笑着说,乡下人一到腊月就开始忙年,碾米蒸糕做豆腐、买酒买肉赶年集,越近三十越忙乎,越忙越有年味儿,而大年初一开始过年,过的却是份“冬闲”和“讲究”,到了正月十五前后“闹”年,那才是年味儿最浓的时候。
热炕头上的闲嗑儿,不时被来拜年的年轻人打断。按照习俗,辈分小的要到长辈家拜年,辈分大的老人则哪儿都不能去,只在家里坐着支应来访的乡友四邻。
春大娘说,如今村里人住得分散,年轻人贪睡起得晚,古街上少了往日过年的喧闹。要照以往,同辈的兄弟、媳妇赶早儿就得相约出门,一群一伙的磕头拜年,打趣问好、放声大笑,街上别提多热闹了。
“先敬神灵,再祭祖先”却是古村经年不变的习俗。这个有宗祠、有家谱的村落常常让城里人心生羡慕。想一想,拿出家谱给后人说说祖先,血脉奔腾间也许就变化出祖先的音容笑貌、功名或坎坷,那该是一种怎样亲情醇厚的年味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