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练就一双识假的“火眼金睛”
作者:孙燕 李建


    ■孙燕 本报记者 李建

  “消费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满足。”这是河北省泊头市工商局文庙分局12315调解员穆海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让消费者满意,穆海滨专心研究各行各业的潜规则,认真解决接到的每一件消费者投诉,不管是几元钱的纠纷,还是上万元的投诉,穆海滨都一视同仁,仔细记录,查清事实,收集证据,力求公正快速地解决。
  消费者李某曾经来到文庙分局投诉称,他在木材市场购买了19立方米的白松,回家发现缺少了0.5立方米,于是找经营者去评理,经营者不认账,还说李某无理取闹。
  穆海滨接到投诉后,和一名同事立即赶到木材市场,进行现场勘察。起初,店主态度十分蛮横,不承认有克扣的情况。穆海滨仔细地对店中计量用的尺子进行了检查,尺子看上去并无特殊之处。穆海滨拿着店主的尺子,与自己特地带来的卷尺认真比对,也没有发现任何疑点。
  事情眼看陷入僵局,但细心的穆海滨还是从店主紧张的脸上看出一丝端倪。问题究竟出在什么环节呢?忽然,穆海滨眼前一亮,问投诉人李某:“你买木材时,店主用的是这把尺子吗?”正在疑惑时,投诉人李某一拍大腿说:“来买木材时,店主拿的卷尺不是这一套。”穆海滨和同事当即向该店主出示执法证,并告知其相关权利和义务,在消费者和店主均在场的情况下,对该店进行了仔细检查,最后在店主的床下发现了两套卷尺。经对比,这两套卷尺刻度都比正常的尺子略短。在证据面前,店主不再狡辩,只好承认了有短尺少寸的行为。穆海滨向店主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店主进行了处罚,消费者李某获得双倍赔偿。
  穆海滨勤于思考,目光敏锐,善于戳穿不法商家的骗人伎俩。从事维权工作5年来,穆海滨和同事们共接受消费者咨询2000多人(次),处理消费者投诉案件77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在当地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4 版:时讯·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练就一双识假的“火眼金睛”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