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葳
经常跑两会的记者明显感到,今年全国两会除记者会、代表团组开放、集体采访活动频次更高以外,一大新气象就是部长通道变得更加顺畅有序。
位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是各个部委主要负责人进出会场的必经之路。自2008年于此设立集中采访区以来,这里成了会场外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之一,也是每年两会最容易“出新闻”的地方。在这条长约百米的红地毯上,那些重要部委的“掌门人”说出的支言片语,传达出的重要讯息,都可能成为判断经济走向和解读事态发展的风向标。因此,部长通道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境内外媒体的 “兵家必争之地”。
早些年对进场部长们展开 “围追堵截”是采访两会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为争抢最佳位置提问和拍照,媒体相互拥挤推搡,连拉带拽。落了单的部长一旦被围住,若是没有工作人员过来协助开路,想在记者的层层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脱身,只能靠贴身肉搏。记者们亲热地挽胳膊、拽衣角,左右夹击,让平日庄重威严的部长们有些无奈和狼狈。
之后部长通道改为推举几个媒体代表进入通道邀请部长到采访台前答记者问。今年干脆改为由新闻官代劳,迎接引导部长过来接受采访。如今早已不见了当年生拉硬拽的场面,也没有了奋不顾身扛着机器往里挤的摄像。空旷敞亮的采访通道、能插摆话筒的立式采访台、对面一人多高带护栏的阶梯、地上的扩音喇叭……采访的一切便利万事俱备,记者们不担心被前排遮挡拍不到头像,听不清问答,也就没必要拥挤推搡了。
尽管有一根细细的红色警戒带象征性地把媒体和部长们隔开,但仍不妨碍北大厅成为一个高度开放、最新信息密集发布、热点敏感问题最新回应、答案最权威的场所。眼尖的记者总能把重量级的部长们从人流中找出来,老远就大呼小叫。面对大批早早守候在这里、喊得声嘶力竭的记者,多数被叫到的部长都很体谅和配合,自觉地走过来接受采访。新闻官体谅记者的不易,尽量做到有求必应,常常主动帮忙拉人“揽活儿”,引导部长至采访台前,甚至出现了部长等候排队上采访台的现象。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被拦下后,发现前面是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她正等着讲到兴头上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袁贵仁这时已经滔滔不绝地讲了10多分钟,还没有收尾的意思。李立国等了半天没排上队,就挥挥手先进会场了。这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远远走过,有记者立刻“三心二意”,大声招呼,把这边的部长晾到一边。前一刻还被盛情邀请、下一刻就遭“冷落”,搞得新闻官有些哭笑不得。
两会已经不仅仅是“一府两院”来向人民“交作业”,也变成了各部部长们接受公众问询的一个考场。工信部部长苗圩不出意外地被问到“4G资费”,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对“打车软件”表了态,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回应了 “利乐涉嫌垄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面对记者接二连三抛出的 “弃婴岛”、“嫣然天使基金”、“养老住房抵押”、“延迟退休”等敏感问题不回避、不绕圈,一一接招。马航客机失联之后,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每次进出都会被媒体“喊”过来,发布最新进展。飞机出事当天,在离上午9点大会开始还有3分钟时,他还“挣脱”了护送的新闻官,返回来答记者问。
面向媒体公开,就是面向公众公开。部长通道的打通和顺畅,标志着积极回应社会重大关切这一理念的树立,折射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从部长们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中,人们读出的是政府与民意面对面时的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