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车评台2013汽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汽车消费者购车关注重点日趋理性:
图说:满意度调查分析模式
■本报汽车事业部车评台数据研究机构研究员 朱倩倩本报记者 张鹏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一举突破2000万大关,并创造了新的全球年度产销纪录。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不仅让汽车从前些年的“奢侈品”转瞬变成了“必需品”,也让产品种类变得愈加丰富。漫步于各大品牌4S店中,外观新潮、性能各异的汽车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本报车评台2013汽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汽车产品满意度取得了71.40分的行业整体平均分。这一成绩虽未达到“良好”标准,但与其他满意度得分相比,尚属高分。由此不难看出,在过去一年火爆甚至略显疯狂的汽车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质量表现总体持肯定态度。
产品整体满意度尚可
要知道,汽车的品质和质量对消费者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不仅关系到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会直接影响用车成本和二手车的保值率。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在对汽车产品进行评价时,都会把汽车质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不过长久以来,汽车质量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广大消费者,不仅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就连不少豪华品牌新车也常常出现质量问题。
来自各地消协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的汽车消费投诉中,有关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依然牢牢占据着榜首。其中,质量问题又集中在发动机、制动系统、轮胎、燃油系统、车身外观及内饰等方面,尤以核心总成发动机系统的投诉数量最多。
此外,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总体满意度评价尚可,这并不意味着各细分市场有着同样给力的表现。相关数据显示,仅在SUV市场,去年全年的有效投诉就有1528宗,占全年总投诉量的12.08%,同比更是增长了67.54%;而为这近七成增长率“贡献”最大的,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质量问题。
安全性能需求正比提升
虽然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总体满意度,但如果要细化到究竟是哪些因素致使消费者作出如是评价,仅以“质量”来概括难免显得过于笼统。汽车是一件复杂且部件繁多的产品,用肉眼看得到的有“外观内饰设计”,看不到的则有“性能”、“驾驶体验”、“舒适性”、“安全性”等,而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满意度的评价。
在本次调查中,“安全性”就以44.7%的比重成为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满意评价的最大因素。接近半数的比例并不奇怪,因为在如今的购车过程中,经销商被消费者问及最多的常常是“有几个安全气囊”、“有没有倒车影像”、“ESP是否为全系标配”,甚至“焊接工艺和防撞钢梁的位置”等问题;而对“有无配备家庭影院”、“后排空间能否加大”、“座椅是否真皮、带不带电加热”等问题的询问早已退居其次。由此可见,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新要求。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作为各类别车型中安全性能相对突出的中型车,其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本科以上”(37.8%),远远高于“初中及以下”(8.4%)、“高中/技校/中专”(25.2%)和“大专”(28.7%)。不难看出,尽管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安全性的要求正普及提升,但消费人群对于汽车安全程度的要求,依然呈现出与自身文化水平成正比的趋势。而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此番结论,那就是这一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就在3万元以上,而购入爱车的价格更是在40万元以上,这一群体对汽车安全性能格外看重也就顺理成章了。
汽车消费日趋理性
除了“安全性”备受青睐外,消费者对整车“性能”的考量也毫不含糊,24.6%的数据不仅位居次席,也高出“舒适性”(12.1%)、“外观内饰设计”(9.6%)、“驾驶体验”(9.0%)不少。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购车时颇为常见的“以貌取车”,不仅让位于“舒适感受”,更是被“整车性能”远远甩在身后。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正在日趋成熟,日趋理性。
事实上,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有限的蛋糕已被分割得越来越精细,然而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并未被五花八门的汽车外形、色彩、功能和款式蒙蔽了双眼。较之市场兴起初期盲目追求大品牌、大尺寸、大排量、高价格、多功能和个性化的汽车产品,现在的消费者则更多的是从“使用”角度进行考量,更加注重产品实际的可用性,并将“高性价比”视作购车的不二法则。
也正是在这样的消费意识引领下,才会出现近两年势头迅猛的“SUV热”。本次调查数据表明,购买SUV的消费者有35%的人月收入仅在3000-6000元这个区间内,且购入的车型价格也多在 15万元以下(59.1%)。对于这样一个收入不是很高的群体而言,理性消费,尽量利用好手中的每一分钱买到尽可能超值的产品,才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
而随着开年以来小型SUV市场的日渐走俏,价格更为亲民、性能更趋家用的小型SUV,开始不断冲击着炙手可热的紧凑型SUV市场。虽然这一市场细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众多汽车企业不断布局相关车型,市场的一番龙争虎斗必定在所难免,而消费者在“性能”方面的比对和考量,也势必会面临一番新的挑战。
除了市场内部的变革,相关政策的改变也使得消费者不得不在“性能”上动更多脑筋。油品升级,以及拥堵费等规定的相继出现,令如今的购车更像是一种“博弈”。“理性”的含义在时下已不单单是买到一辆“适合自己的车”,更实际点的则是要买到一辆能够“方便大家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