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自主“破冰” 还需技术为先
作者:张鹏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鹏
  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今年2月国内汽车产销数据。与整体车市稳中有升的态势相比,自主品牌市场可谓跌入了“冰点”。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上月只完成销售50.37万辆,环比下降了近三成。其中,轿车市场的表现尤为低迷。
  事实上,自去年9月开始,自主品牌不仅月度产销节节下跌,市场份额也开始逐渐被合资品牌和外国品牌蚕食。数据显示,在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短短六个月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较同期平均下降了4.76个百分点,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六连跌”。

自主品牌或现“N连跌”?

  从早先的“触底反弹”到前两年的“节节攀升”,再至如今的“‘跌跌’不休”,一段时间以来,整个自主品牌过山车式的表现不仅牵动着厂商们的神经,也在不断考验着市场的承受限度。
  在不少业内专家眼中,此时的自主品牌市场表现萎靡,看似偶然实则却在意料之中。“自去年9月以来,日系品牌开始全面复苏,节能补贴政策也已到期,同时合资品牌的‘老三样’相继升级推出,这对市场定位七八万元区间的自主品牌来说,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更是认为,虽然去年至今,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寒冰期,但2014年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其产生更为猛烈的冲击。
  甚至有专家预计,随着豪华品牌陆续发力、合资品牌不断下压、一线城市继续限购,自主品牌的生存条件将更为恶化,“七连跌”、“八连跌”、“十连跌”,甚至更久都极有可能。“恐怕最早也要等到今年九十月份了,自主品牌才可能呈现出回暖迹象。”崔东树告诉记者。
  如何应对眼前的“窘境”,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研发 自主还是引进

“没有捷径和诀窍,技术和质量是首要条件。”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无论是合作引进还是自主研发,技术升级对提升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应该成为自主品牌未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
  其实,吉利、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之前都纷纷开始战略转型,优化布局,推出细分产品。
  然而,对产品线上的调整,却没能从根本上扭转自主品牌的整体颓势。“显而易见,仅仅对产品作出调整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在贾新光看来,核心技术才是自主品牌是否真正迎来“春天”的决定因素。
  对众多自主品牌来说,像合资车企那样的研发力度鲜有见到。一些自主品牌走的是技术引进道路:比如华晨,如果没有技术引进,就不能保证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可变气门三大技术在N20系列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上的应用,也就不会有今年即将推出号称“华晨大中华”的M8X高端轿车;再比如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无形中也在将高端技术嫁接在本土车型上。
  然而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如何兼顾自主研发?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品牌再好的技术,倘若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技术,并不断创新,“品质”一关仍为人诟病。对此贾新光却认为,面对当前自主品牌的严峻处境,“技术引进”这条路可能会好走些。“就目前自主品牌的功力,要扭转市场颓势,单靠自主研发根本来不及。”贾新光告诉记者,这是“急”和“缓”的关系。“从长远来看,自主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硬货’,这是‘缓’;但从近期来看,自主品牌要扭转颓势,市场不要再被蚕食,这才是‘急’”。

放弃“规模”重视利润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只有在“质”上做好文章,才能有“量”的累积,最终实现市场的积聚和喷发。可多数自主品牌厂商的做法似乎有些背道而驰,这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规模”的过度看重。
  而所谓“规模”,充其量就是“一个品牌多个车名”所带来的感官效应。虽然从目前来看,像奇瑞、江淮等不少自主品牌开始逐步转向“回归一个品牌”的战略调整;但在当初,自主品牌市场掀起的“多品牌运动”,却被自主品牌视作扩大规模和提升价值的不二法宝。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凭借自身体系支撑众多品牌的正常运营,市场份额的骤减便在所难免。前几年由此诞生的如奇瑞瑞麒、奇瑞威麟、奇瑞旗云等诸多车型,都在市场中销声匿迹了。
  去年,众多自主品牌纷纷进行产品和品牌整合,试图放弃“唯规模论”,提升利润空间,一场“瘦身运动”的悄然兴起,无疑为自主品牌尽早度过转型期指明了方向。对此贾新光认为,“多生孩子”未必“好打架”,相比贪多求大,自主品牌还应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推出几款拳头产品;而对于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该淘汰就淘汰。
  “放下速度拼产品”、“下调销量重利润”,正成为自主品牌破冰的核心;而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看来,这样的“曲线提升品牌”战略,还应注重品牌之间平衡发展的问题。就像荣威和MG两个品牌,如若做不到发展均衡,就无法让自主品牌的单车利润、品牌溢价能力在未来赶上甚至超过合资品牌。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依旧呈下滑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研发、采购、制造、质量管理等方面,其努力和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同等条件下,合资品牌的脚步更快才造成了如今的困境。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荣惠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指出,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就是调整发展思路,从追求销量向寻求利润转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主“破冰” 还需技术为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