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保维权舆情监测3月月度报告》披露十大热点
由中国消费者报社消保维权舆情监测系统制作的《消保维权舆情监测3月月度报告》近日正式发布。根据其中的数据,现归纳出以下十大热点,并予以点评。
1、霸王条款
仍然猖獗
《记者回访40家餐饮企业 69%仍坚持使用霸王条款》一文披露,有关媒体记者对40家餐饮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69%的企业仍坚持使用霸王条款,绝大部分霸王条款仍然集中在对消费者自带酒水的限制上。而《理发店收2元毛巾费被指霸王条款》、《消费者定制家具退货成难题》、《在浴场遭窃索赔要等先破案?律师:浴场有保管义务》等直指理发店、家具卖场以及浴场等经营场所,也存在需要取缔的霸王条款。
●点评:对于餐饮业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的规定是否属于霸王条款,今年2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复本报书面采访时已经明确给出了“是”的答复。有了法律界定,不等于霸王条款就会从市场上自动消失,因此,与霸王条款的博弈任重道远。
2、汽车消费维权
依旧艰难
《长安福特翼虎断轴屡遭维权曾放话让车主随便闹》、《东风本田异响集中爆发300位车主陷维权尴尬》、《奥迪车烧机油成通病:车主3年两次更换发动机》、《汽车成中消协8大投诉热点 消费者饱经“修车之痛”》、《海马汽车被曝油耗造假 公司闷声不响拒回应》、《海马汽车否认油耗造假质疑 专家称消费者难维权》、《新车花1.8万元装潢 被装旧导航》……媒体的这些报道表明,汽车消费维权之路依旧艰难坎坷。
●点评:虽然汽车“三包”规定已于去年10月1日起施行,但消费者在遇到汽车产品问题时,想要维权仍然是耗时费力,备感艰辛。
3、权威检测
得到舆论重视
《涉及虚假宣传 “好丽友·薯愿”被上海工商处罚》、《三和乳胶漆登质量黑榜 厂家否认检测结果》、《质检总局:韩国乐天梦巧克力块检出铜超标》、《深圳市药监局:75%以上海外代购抗癌药是假药》等工商、质检、药监的执法检测信息得到媒体广泛报道,也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正面反响。
●点评:给权威执法部门的检测点个“赞”。权威检测对于引导消费者选购商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大作用。
4、大商场大电商
侵权行为多
《当当网用户账户屡遭盗刷 当当将责任推给不法分子》、《国美电器被指以旧充新售翻新机 推责任躲猫猫》、《沃尔玛售黑芝麻被质疑染色:洗后水变黑有沉淀物 》、《国美总裁称京东价格欺诈:千元油烟机原价标7000元》、《商场试用品卫生堪忧 一支口红“吻”多人》等一系列报道,并不是无独有偶,应该是提出了大商场、大电商侵权行为多,亟待严格规范的大课题。
●点评: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商场大电商往往实力强、管理规范,本应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 “领头羊”,现在看来,这个印象未必准确。一方面,消费者对大商场大电商也要提高警惕,不可轻信;另一方面,大商场大电商更应该自我反省,查找管理漏洞,在维权方面同样要做“大”。
5、手机软硬件服务
都出问题
小小手机中冒出的问题不少。硬件方面有:《防水手机冲水就黑屏 商家说是方法有问题》、《网购手机现质量问题 1号店拖沓不解决》;软件方面有:《88%抽样用户手机遭“流氓预装” 手机质保体系尚存漏洞》、《手机预装软件利益链遭曝光》、《三星NOTE3被指霸道:卸载预装软件就无法保修》;服务方面有:《新手机用仨月屏花了 消费者商家各执一词》、《三星手机官方维修被曝存黑幕:比私人维修贵3倍》、《频收“中奖”短信 信息泄露难维权》。怪不得有媒体称,《手机投诉连续10年第一 问题集中在夸张宣传等》。
●点评:要说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一点不过分。但其“硬件、软件、服务”的问题一个都不少,又让消费者情何以堪?望厂家、经销商、售后服务商等各方一起努力,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6、信用卡收费
新老问题共现
3月反映银行信用卡问题的维权报道比较集中,既有《信用卡服务多领域遭消费者诟病》、《信用卡收费究竟孰是孰非》、《10元额度信用卡5年没用过 银行说欠费1200元》等披露收费方面的老问题;还首次提出了“虚拟信用卡”的新问题,如《虚拟信用卡黄了殃及众安保险 百万保费大单瞬间蒸发》。
●点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金融企业,对信用卡服务收费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收费要做到事先明示、标准合理,且收费与服务要对等,不能光收钱不干事。
7、教育消费维权
现冰山一角
《环球雅思报名容易退款难》反映的只是教育消费维权难的冰山一角。搜狐网上披露的民办教育机构退款难的事例更有一连串,如《环球美联英语被诉退费和转让前后信息矛盾》、《英孚教育被诉拖延退款时间 拒绝退款暂停课程》、《环球托业被诉欺诈不退费 以各种理由推拖消费者》、《沪江网校被诉强制消费 退班不退款现金变学币》、《韦博英语被诉合同属于霸王条款 万元学费难退》等。
●点评:《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10多年过去了,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尚未制订和颁布,这或许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对于校外辅导机构的设置标准、审批、办学管理、变更与终止、招生与广告宣传、增设教学点、收费、年检等,都缺乏明确的法规政策监管依据。
8、空气净化防护商品
质量堪忧
雾霾天多了,相关产品多了,涉及的问题也多了起来。《两款空气净化器宣称净化率 98% 实测仅12.2%》、《空气净化器虚假宣传大行其道 成本几百块卖2000元》、《市场上仅四成口罩可防霾 199元防霾效果和1元一样》等报道很是说明问题。
●点评:我们可以选择更安全的食品,可以选择更卫生的饮用水,面对隔三差五出现的雾霾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就是消费者对洁净清新空气的选择。但如果产品标准不完善,虚假宣传得不到遏制,我们的选择将会大打折扣。
9、木地板问题
凸显潜规则
从《人造板冒充实木已成潜规则》、《地板面积缩水竟成冰城“行规”》等报道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类消费品行业,有些经营者竟把质量问题变成了潜规则、行规,这样的规矩要改改了。
●点评:春季已到,不少家庭开始装修新房、改造旧居。希望木地板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更希望有关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10、维权新课题
值得关注
《微信代购越来越火 出现问题维权挺难》反映出,类似“微信代购”的消费新形式在赢得消费者的同时也带来了维权新课题;而《最坑人美容体验:左脸免费 右脸收费》、《自带酒水不给杯 要不你就对瓶吹》、《“开瓶费”刚走 “洗杯费”又来搅局》、《1个“赞”0.5元 微信集“赞”换礼不靠谱》等商家新招数,也在考验消费者的维权智慧。
●点评:新的消费形式让我们开心,随之出现的一些新的维权问题又让大家闹心。有关监管部门要行动起来,及时制止这些刚露头的侵权现象,力保消费者开心不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