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价格战打响三月翻身仗
作者:张鹏
图片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本报记者 张鹏
  上周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了今年3月国内汽车产销数据。与2月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月汽车产销一扫开年之初的阴霾,220.17万辆和216.91万辆的产销数字一举打破了1月份刚刚创造的月度纪录。而不少经销商也都纷纷表示,郁积了一个多月的压力终于可以稍稍缓解。

“低价”带动市场

  按理说,较之“金九银十”的火爆异常,3月绝对算不上车市销售的传统旺季,尤其是在经历了春节前夕狂热的购车潮后,整个市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出现“空窗期”应该在所难免,而整个2月市场的低迷表现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可就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3月车市“摇身一变”,不仅刷新月度产销纪录,更是实现了第一季度的完美收官。经销商们到底使用了什么绝招,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市场的“大翻盘”?
  记者在走访京城汽车市场时发现,以往在五一、十一才会出现的促销横幅,在店堂中频频出现。在一家东风雪铁龙4S店内,见记者对一款世嘉Cross颇感兴趣,销售人员便上前介绍说,最近这款车一直在搞活动,改款1.6L的手动、自动车型均降价1.9万元。此外他还表示,像这样的优惠幅度在3月之前很难见到,因此也就形成了二三月份销量的鲜明对比。
  奥迪4S店的一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整个3月的销量已经超过了200辆。“虽然通过很多团购活动赔钱卖车,但至少销量上去了。”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2月底不少车企都陆续发布了新的全年商务政策,因此3月的市场营销活动也成为了打响“翻身仗”的第一枪。“春节前后,受车市红火和商务政策未定影响,各大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一般不会推出较大幅度的优惠促销,都是为了保留实力迎接3月将出现的节后销售高峰。”北京华德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韩阳告诉记者。

同为“拼价”心情各异

  不仅在“线下”,记者在网上也注意到了降价信息。比如“别克昂科拉全系优惠1.8万”“本田CR-V北京现金优惠1.6万”“斯柯达野帝北京现金优惠5000元”等促销标语随处可见。
  由此不难理解,像SUV、MPV等车型,之所以能够在3月实现同比增长三成甚至四成(MPV同比增长38.8%)的强势表现,“低价”绝对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在整个3月略显意外的“价格战”带动下,开年以来各经销商不断蓄积的库存压力已有所缓和。
  可同样是在“拼价”,自主品牌的“心情”就远没有那么惬意了。按常理,像“奇瑞瑞虎北京现金降2.3万元”“吉利全球鹰GC7最高优惠7000元”等优惠,是本该引来市场上一阵骚动的,但在门可罗雀的现实面前,经销商们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了。“老实说,现在的优惠幅度真的不小,不仅价格较新车发布时有了明显下降,就连大礼包、保养、维修等实惠也是翻着倍地往外送,就这样,单月销量最多也不过30辆。”某自主品牌销售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而中汽协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月自主品牌乘用车仅完成销售67.1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呈现出自去年9月以来的尴尬“七连跌”,奇瑞、吉利等主流自主品牌也同样被大部队远远地甩在身后。
  “中国品牌之间的合作比外国大公司之间的合作弱得多,一汽、上汽、东风、北汽、长安、奇瑞这些中国品牌之间的合作还很少。”对此,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在发布会上呼吁,只有加强与外国品牌之间的合作,强大自身,才能应对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的现状。

价格是手段,不是“准绳”

  “经过2月的调整,3月全国汽车市场不仅将进入正常销售期,而且为了实现一季度销售目标,车市也会迎来第一轮优惠促销大潮。”根据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的预判,3月众车企以各种“降价”优惠拉动市场的做法应该早就在意料之中,所以全月出现良好的市场反馈并不奇怪。
  然而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却认为,与往年3月呈现的“降价潮”相比,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严格来讲往年更应该叫‘促销’,即在指导价未变的情况下,经销商给出一定幅度的优惠。而今年不同,除了促销,一些车型的厂家指导价也有所下调,这更能说明今年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不过,单凭在价格上扳扳手腕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尤其对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自主品牌来说,价格上的优势几乎不能保证其在如今的市场上立足。再加上各地不断掀起的“限购”风波,如果还仅停留在玩弄价格手段的初级阶段,“经销商退网”“渠道下沉”“经营模式转型”“品牌重新定位”等问题,将不再会由自主品牌独自面对。“归根结底,‘价格战’终究只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不仅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衡量其市场价值的‘准绳’。”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认为,随着今年北京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限购,价格在消费者购车决定中所占据的比重将越来越小。
  而在韩阳看来,虽然有些品牌在3月靠降价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厂家和经销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价格缠斗,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更为“高级”的竞争手段了。比如一些品牌“融入社区”的贴心举动,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免费检测、免费评估,或者免费添加玻璃水等服务。购车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越来越高,从长远来看,提升品质和服务比单纯打“价格战”更高明。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价格战打响三月翻身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