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出差的时候,可以喂养家里的宠物;家里来了小偷,不仅警察会立刻赶到现场,你还能收到实时画面;空调、冰箱、电视、窗帘、门锁、照明等电子电器类产品只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能远程控制……在 “智”字当头的2014年,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美好蓝图在人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但是有专家指出,目前,消费者要想组建一个真正的智慧家庭还有点儿难,要实现智慧家庭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在产品的互联互通、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突破。
蕴藏5万亿元的大市场
4月底,全国首家最大的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在重庆正式开放,在那里,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那些曾出现在电影里的未来生活。
2013年1月29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如果说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那么,智慧家庭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罗笑南表示,智慧家庭跟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产业链涉及了从内容创意、软硬件、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服务等信息产业的许多方面,具有高融合性、高附加值特点,倍增和带动效果显著。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家庭产业规模可达5万亿元左右,能有效承接产业升级的需要。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处长梁峰认为,智慧家庭能够实现教育、安全、医保、娱乐、节能、环保等多种功能,有效服务于民生、社会管理创新和维稳等工作。“未来家庭是商家必争之地。”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深圳智慧家庭协会筹委会秘书长蔡锦江表示,业界把智能家庭的理念定义为集成智能家电、家庭娱乐、家居控制、能源智能、智能医疗、远程教育各大领域的综合产业,被认为是下一个蓝海市场。
据了解,目前深圳已经成立智慧家庭产学研联盟,并在2013年12月底成立了智慧家庭协会。该协会整合了互联网、电视、平板、医疗、装修、房地产等各行业优势企业,其中包括乐视、小米、康佳、中兴、TCL、PPTV等一批在智能应用领域已“小试牛刀”的龙头企业。
单品作战局面待打破
前不久,在上海完美收官的中国家电博览会—上海2014上,各品牌大小家电纷纷亮出智慧大脑。记者在现场看到,无论是长期以智能为卖点的黑色家电,还是一直游离于智能之外的白色家电,甚至连电水壶、空气净化器、吸尘器等都展出了可以智能控制的产品。
但是,从一些企业发布的所谓智能化新品来看,似乎在冰箱上装一个屏幕,在电视机上接个U盘能联网升级,或是在产品上增加一个WiFi接收模块,能够用手机遥控就算智能化了。而且,更多的产品还是单品作战。比如智能冰箱,目前只可以做到告诉用户什么食物快过期了或者快吃完了,该去超市买了。但是据了解,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冰箱会直接把这些信息告诉超市,然后超市会负责送货上门。
广州威凯检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国荣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白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测试结果显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油烟机等产品在信息化装备水平、功能用途、学习能力、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在自主性、个性化和干预性、协同能力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奥维咨询研究副总监王亮亮则分析认为,白色家电的智能化进程慢于彩电,一方面是其没有彩电的显示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智能白电更多是单个终端的智能化;即使是同一品牌,多个白电产品之间整体协作性也不高。“一个家庭有不同的家电产品,要实现几个产品的互联互通,需要厂家、运营商等都要开放端口,共同协作。现在的情况是,家电厂商和互联网企业(电商)、运营商之间合作密切,然而涉及到同行之间彼此端口的开放还存在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业界专家认为,智慧家庭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行业的标准化没有统一的软硬件标准,不同设备无法实现对接,所谓的企业间深度融合和跨界合作就成了空谈。据了解,国外一些强势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智慧家庭的国际标准。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则透露,目前中国、日本、美国、欧盟和墨西哥的家电协会正在商谈合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协调智能家电标准。
用户体验有提升空间
产品的互联互通是构建智慧家居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智慧家居的基础,智能家电的用户体验,则对人们的认可度起着决定作用。
前不久,消费者高女士购买了一台具有温度记忆功能的智能电饭煲,但是使用之后,却发现这个被她看重的功能却给她增添了不少麻烦。据说明书的介绍,这台电饭煲无论煮饭、煲汤,还是烧烤,只要事先存储相应的温度,制作时按下相应的功能按键就能轻松执行温度指令。前些时候,她想重新设置存储温度,但是按照说明书的提示,一步步操作却总是设置不成功。随后她拨通了客服电话,被接线员“遥控”操作了几十分钟仍然没有成功。最后,她只得带着这个电饭煲前往该品牌的售后服务部,售后服务人员亲自操作,才实现了存储温度的更改。
消费者董先生也表示,他家里的智能电视,平时也就当个普通电视机使用,那些智能功能都成了摆设。
智能家电能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要看用户体验。“过去一般功能性手机的价格是一两千元,现在智能手机卖三四千元,虽然价格高了,但是智能功能给消费者带来很大方便,消费者就会愿意购买。”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指出,“智能化是家电发展的方向之一,智能家电不仅能够让消费者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带给人们更高的享受。但是有些智能产品在操作上却越来越复杂,有些购买了智能产品的消费者由于不会使用,往往会将产品弃之不用,口口相传之后,产品的推广也受到影响。”
传感技术是发展核心
“智能家电就是把具有人类智慧特征能力的部分搭载在某种硬件上,使之部分或者全部替代人类完成某些任务。”中国家电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亚晨认为,现代技术,例如芯片技术、网络技术等是对智能家电的提升,但这是不是智能家电本身一定要有的,尚需探讨。
张亚晨解释说,智能家电其实就是能够完成“感知-数据转换-分析运算-整理放大-驱动执行”的产品,因此感知是智能家电的核心。而感知环节是由传感器完成的,因此传感技术才是智能家电的核心技术。目前,数模转换、运算分析、整理放大、驱动执行等流程在技术层面都已经被攻克,唯独传感技术在某些领域仍是待攻破的难题。“企业要在智能家电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应该加大对传感技术的研发力度。”张亚晨指出。
那么,智能家电需要具备哪些更为灵敏的“感觉”呢?张亚晨表示,目前传感器在质量、容量、数量等方面的感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空调器可以感知室内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空调器的工作状态(感知温度);电动窗帘可以根据日光强度的变化自动开闭窗帘(感知亮度)等等。但在情感、行为、动作、眼神、语言、心情等信息的感知技术上仍存在较大难度。而这些信息的感知,虽然已经跨越了传统物理的范畴,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发掘用户需求。
对此,奥维咨询总经理喻亮星认为,在改进智能家电用户体验方面,数据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产业的发展生态面临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产品形态与品类丰富度的变化,而是消费形态也就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变革。消费者愿意买单的是企业提供的黏性的、个性化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正是来源于对消费者家庭生活的大数据分析,“当这些非结构性的海量数据被统一收集以后,利用科学、专业的数据模型,高效客观的分析方法和可视化的大数据平台,其所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