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耳
距央行要求的2015年金融IC卡取代磁条卡“大限”临近,“磁”退“芯”进的“替换”正在稳步推进。近日,央行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逐步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工作,以全面提升银行卡安全交易水平。
降级交易存安全隐患
据了解,金融IC卡降级交易主要是针对“芯片+磁条”的复合卡而言的。我国自2011年3月全面启动金融IC卡应用推广工作。由于我国银行卡受理终端种类较多、数量庞大,改造工作需逐步完成。为不影响持卡人用卡体验,参照世界各国金融IC卡推广的实践经验,我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上仍具有磁条介质。持卡人可使用IC介质在可受理金融IC卡的终端上完成支付,也可使用磁条介质在尚未完成金融IC卡受理改造的终端上完成支付。同时,为避免由于产品成熟度不高,出现金融IC卡与其受理终端的技术兼容问题,导致持卡人不能完成交易的情况,明确在此种情况下受理卡片时仍可降级使用磁条介质完成交易,这被称之为金融IC卡降级交易。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专家指出,就安全性而言,金融IC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具有明显优势,芯片存储有密钥、数字证书等信息,可极大地降低伪卡欺诈率。如果采用降级交易,由于芯片和磁条是一个账号,只要破译了磁条卡,那么双介质卡就存在被盗刷的风险。
IC卡交易环境渐成熟
金融IC卡降级交易,主要是考虑到推广初期受理环境和产品兼容问题。那么,现在这些问题是否解决了呢?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银行系统共布放1030万台POS及57万台ATM,其中99%的终端已可受理金融IC卡。金融IC卡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覆盖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
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金融IC卡占新增银行卡的比例为72.2%,金融IC卡已成为银行卡发卡主流;同时当季末金融IC卡均存款余额是磁条卡的1.22倍,金融IC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持卡人所熟知和使用。目前,商业银行累计已发行金融IC卡达7.2亿张。根据在全国金融IC卡使用情况的调研表明,目前我国金融IC卡受理情况稳定,技术已基本成熟。
据悉,央行此前在浙江宁波地区对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进行了试点,运行良好。数据显示:试点前由于商户收银员操作习惯等原因,宁波降级交易月均达4万多笔,试点开始两个月来,4月份降级交易已降为39笔。
纯磁条卡仍可使用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目前各银行发行的卡仍以复合卡为主流,超过10家银行的芯片卡都是芯片加磁条的双介质模式,仅1家银行发行了单芯片卡和复合卡两类;在各家银行的复合卡中,理财金融IC卡最多;此外,贵宾卡以及联名卡也大多使用双介质。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并不建议持卡人办理单芯片卡,如果终端设备读不了芯片,会给客户带来不少麻烦。
根据央行的部署,6月份起,将在上海、广州、成都、北京、贵阳、宁波等城市启动ATM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试点;8月份起,在湖北省、山西省、重庆市、福建省、安徽省、湖南省等省市启动POS终端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试点;8月底前全国ATM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10月底前全国POS终端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于年底前关闭在其他线下渠道终端上的金融IC卡降级交易。
央行称,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为明年初全国停止新发磁条卡工作做铺垫。
现在很多消费者手中仍有不少纯磁条卡,“既然芯片卡要逐渐取代磁条卡,那现有的纯磁条卡会不会不能用了”?对于持卡人的疑虑,银行人士介绍说,明年只是停发新的磁条卡,金融IC卡要取代磁条卡仍需一段时间。央行要求关闭的只是芯片、磁条“二合一”卡的磁条交易,持卡人手中的普通磁条卡仍可以正常使用。
据了解,部分银行已推出了不带磁条的单芯片卡,而工商银行等部分银行则开通了主动关闭降级交易业务。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网点柜面或者网银,设置芯片和磁条两种介质在ATM、POS机上的交易限额。只要将磁条的限额设置为0,即相当于关闭降级交易。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