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今年楼市最大一笔并购凸显行业洗牌加剧
孙宏斌“绿”了 宋卫平“蓝”了
作者:孙蔚
图片


    ■本报记者 孙蔚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也许是融创“带头大哥”孙宏斌与绿城“教父”宋卫平最近心境的最好写照。他俩也可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媒体的高度聚焦与一边倒的“祝福”。
  这一切均缘于不久前出炉的我国楼市最大一笔并购案:融创中国宣布以约50.6亿元的代价,收购绿城中国24.313%的股份。收购完成后,融创与九仓将并列为绿城第一大股东。同时,融创董事长孙宏斌将与宋卫平一起担任绿城的联席董事长。自2015年3月1日起,宋卫平将改任绿城名誉董事长,孙宏斌则担任董事长。随着孙宏斌的“转绿”,宋卫平将抽身打造“蓝城”品牌,专注于养老产业。

孙宏斌:
新挑战 新起点

  2014年5月23日下午,摄影记者们密密麻麻的“长枪短炮”把设置在浙江杭州黄龙饭店的主席台围得水泄不通,以致于引发了后排记者的强烈不满。此时,300余人眼睛全部聚集于端坐在主席台上的孙宏斌和宋卫平。作为绿城中国的创始人,宋卫平的状态显得非常轻松,而“接班人”孙宏斌则较以往略显严肃。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对于孙宏斌来说,此次收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孙宏斌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不论是当年的联想岁月、顺驰事件,还是2012年为绿城输血33.72亿元,终结了绿城的破产传闻,其每一次出场都会在江湖上留下一段传奇。同时,他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敢说、直爽、有激情,甚至他回答问题着急时出现的“小结巴”都显得十分可爱。
  孙宏斌曾对记者直言:“我真的喜欢宋卫平,原因是我们太像了,都是性情中人;每次喝酒都喝多,都有理想主义情怀,为理想宁可头破血流;都有英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虽然代价大,但是销魂蚀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相像,让孙宏斌成为宋卫平转让绿城股份时第一个想到的对象。
  实际上,对于孙宏斌来说,收购绿城并非一劳永逸,融创一方面要面临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管理半径的问题。对此,融创中国执行董事汪孟德表示:“我们2013年的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融创还有160亿元现金,所以我们收购的钱是早就准备好的,一切都在预算之内。”
  孙宏斌在融创2013年年报发布会上曾说过,融创绝不会进入太多的城市,一定会控制好自己的管理半径。但目前的问题是,收购绿城后融创需要进入的城市从8个变成了40多个。对此,孙宏斌坦言:“会有问题,但也没有那么难。绿城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即上海、浙江、山东。为了避免竞争,融创将退出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则由两家公司共同来管理;南方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仍以绿城为主,融创会入股。”“对我们来说,参与绿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绿城进入的城市和开发的项目都挺多,管理难度大。另外,绿城在品质地产、高端产品方面是行业的标杆,宋总把公司带到了非常的高度,谁来接手都很难。”尽管如此,孙宏斌接手绿城时没有一丝犹豫。他表示:“很多人想做这事,但关键是宋总看得上你,这种信任、这种托付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所以,为什么做这个事并不重要,能不能做这个事才是最重要的。”

宋卫平:
退而不休 转战蓝城

  学历史的宋卫平在党校教过书、办过报,曾考问采访他的记者读没读过巴尔扎克,背没背过《桃花源记》。宋卫平与生俱来的偏执与文人气质成就了绿城产品的精致、考究、不计成本,而他的赌性也让绿城一次次在宏观调控面前跌倒。
  绿城最自豪的就是产品,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追求的是传承千年的雅致,从其“案名钱塘明月”“桃花源”等项目可见一斑。在杭州市,许多人以住绿城的房子为梦想,以买绿城的房子为成功的标志。但是,高端定位、高举债、迅速扩张的战略使其在房地产一轮又一轮的调控中备受煎熬,成为破产传闻最多的房企。
  为什么转让股份?为什么是融创?此后将做什么?这些是本次并购中宋卫平被记者追问最多的3个问题。毫无疑问,楼市的宏观调控是宋卫平“割爱”的初衷。“绿城对市场环境要求比较高,业主来源相对比较小众。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就一直不正常,市场不像市场、行业不像行业、企业不像企业,已经不适合一般生存能力的企业生存。面对这样的市场,需要有生存能力和战斗力更强的人来带领企业。要说国内前10名的房企,我跟他们都不太熟。对于老孙,我们之间有过很多合作,他是一个越战越勇的人,越是困难他就越有办法。”
  据绿城中国公布的4月份销售业绩显示,其销售金额约为54亿元,均价2.21万元/平方米,单月销售额环比下降明显,去化率难言理想。“如果这种很烂的销售业绩再持续下去,我就走不掉了。趁着春天,赶紧卖掉,不能再等到危难的时刻让人家出手相救,那就不公道了。”宋卫平说,“天下本一家,有德者掌之。”
  交出绿城中国的权杖,并不意味着宋卫平就此退休。他打算创建新的品牌“蓝城”,投身养老产业,具体业务包括代建、医疗、养老、教育和现代农业。“把养老地产做到300亿—500亿元的规模对我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宋卫平表示,“丢掉了一个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的宋卫平,可能会找到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做养老地产的宋卫平。”

行业影响:
房企洗牌 来势汹汹

  在2013年的房企销售额排行榜上,绿城和融创位列第10和第11位,销售额分别为651亿元和508亿元,两者相加,年销售额高达1169亿元。
  针对融创、绿城并购后的市场前景,宋卫平讲得很直白:“两家上市公司加在一起就是行业的TOP6,即便我仍然会尽很大的力气去支撑和帮助孙宏斌,但前景我也不看好,除非他有更好的金融模式和管理,同时销售队伍一如既往的有成效,效率仍然很高,这样才有五成的胜算。”
  不久前,兴润置业崩盘曾被媒体评论为“推倒了2014年中小房企崩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随后,资金链断裂、房企破产、项目烂尾等声音此起彼伏,宏观调控令行业洗牌加剧,融创、绿城此次并购事件无疑是最直接的注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经理人对记者表示:“品牌房企被收购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标志着市场大洗牌时期已经来临,每个企业都应深思。”
  在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看来,房企无论通过怎样的市场手段,卖项目、卖股权也好,降价销售也好,只要在市场艰难时期可以“活下去”就是上策。“所谓洗牌,简单来说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千亿房企间的竞争火药味将更加浓重。但有时,被洗牌出局的未必就是中小型房企,也有可能是大中型企业。因为是否会被淘汰,不取决于规模大小,而是取决于其“健康状况”,绿城就是一个例子。”张宏伟表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生活·楼市】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孙宏斌“绿”了 宋卫平“蓝”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