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保维权舆情监测6月月度报告》披露消费维权热点问题
热门行业专项分析
汽车行业舆情分析(表1)
数据来源和明细:6月1日至30日,汽车行业舆情分析平台搜集到来自各类新闻媒体及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会化的相关数据12622条。其中,监管类信息2162条,引导类信息3090条,投诉类信息7370条(见上图)。
根据以上舆情信息可以看出,6月份汽车行业消费者投诉比5月份的5065条有所上升,为7370条。除去4S店中纠纷多的特点外,本月更出现新车欺诈行为凸显的情况。诸如《新车露出“二层漆”车主获补偿》《新买车子难上路 卖家迟迟拿不出合格证》《旧花冠重新喷漆当新车 律师称可要求一赔三》《奔腾新车俩月修13次 车主求换车厂家无答复》《济宁男子买捷达新车遭“提前维修” 销售商承认过失》《客户10万订金买哈雷缺货 车行只换车型不退款》等报道很能说明问题;还有报道说《新“三包”后汽车投诉翻一倍》。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消费者主动依法维权的行动增多了,是好事情。需要提示的是,根据新《消法》规定,汽车消费者遭遇欺诈可以依法“退一赔三”,上述旧车冒充新车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欺诈,理应得到“增加赔偿”。
互联网金融舆情分析(表2)
数据来源和明细:6月1日至30日,互联网金融行业舆情分析平台搜集到来自各类新闻媒体及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会化的相关数据7756条。其中,监管类信息1847条,引导类信息1768条,投诉类信息4141条(见上图)。
根据以上舆情信息可以看出,6月份关于互联网金融投诉类报道量与5月份持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投诉信息仍然居高不下。分析本月数据可以发现,一些网络金融诈骗新手段值得警惕,《快钱支付被指沦为盗刷工具:骗子用其转移资金》《信用卡绑定快捷支付小心遭盗刷列举常见网络诈骗手法》《用户入手携程“程涨宝”误为理财产品 要求退货遭拒绝》等报道很能说明问题。如何让“快钱支付”既方便又安全,需要职能部门把把关。还有报道称《去年金融消费受理投诉逾9000起七成要金融机构担责》,“担责”者是否真正有担当,是否给了投诉人说法,其间的问号至今没有拉直。此外,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新型传销披上“电商外衣” 沪工商查处6个组织罚款3000余万》,防微杜渐千万别让传销搭上网络快车。
由中国消费者报社消保维权舆情监测系统制作的《消保维权舆情监测6月月度报告》日前发布。根据其中的数据,现归纳出以下消保维权热点,并予以点评。
“职业打假人”引媒体关注
从《职业打假人钻新消法空子“设局”买过期食品索赔》《打假人讲述打假酸甜苦辣:买问题商品付款后遭抢》《打假人叶光成都复出 扫光18万元虫草含片为退一赔三》等报道中可以看出,媒体对“职业打假人”的各种行动颇为关注。却不知《武汉大学生为维权知假买假 起诉307件食品案》报道中的大学生们,日后会不会也成为“职业打假人”?
●点评:说到“职业打假人”,人们首先就会想起王海。人们对于王海们行动的看法从20年前的另类、不理解,到如今的司空见惯、格外关注,不能不说是消保维权事业的进步。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知假买假者也是消费者”(详见本报2月17日A1版报道),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不影响主张权利。而众多消费者关注“职业打假人”,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假冒、欺诈开战。
虚假宣传涉及多个行业
《联创推新电扇称66天一度电被指虚假宣传》《木地板“零甲醛” 竟是商家虚假广告》是将实打实的产品说虚了;《南京一公司因网站虚假信息被罚款2万元 注册500万的原是夫妻店》《虚假“高科技”环保公司其实就3人》《上海工商局曝光违法网络广告天猫1号店等上榜》是典型的“隔山卖老牛”;而《长沙天地和装修公司虚假宣传 骗取消费者的定金》披露的则是不想干事光想骗钱。
●点评:企业家的别名应该是实业家,可总有些人玩虚的,想要将产品有一说二,想要“隔山卖老牛”,想要不干事光骗钱,相信这些人的结局会是悲惨的,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谁的产品都想赚“真善美”的名头,可没有了一个“真”字,遑论其他?
涉房消费纠纷日趋激烈
从《万科频曝质量问题 多处楼盘被投诉》《线上房产遭“炮轰” 百姓网“免费”搅局》《惠州:光耀集团多盘停工 上百业主四处维权》《一楼盘房价大“跳水” 老业主怒砸售楼部》等报道中可以看出涉房纠纷日渐增多;《哈市家装材料投诉翻倍上涨 其中不乏大牌上“黑榜”》《故意报低价诱来消费者 装修公司却不履行承诺》《隐蔽工程质量位居家装投诉榜首》《瓷砖“表里不一” 维权路在何方》等报道披露的却是家装、建材行业的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不爽。
●点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买房人与卖房人之间的矛盾将出现新的变化与特点。在新《消法》实施的背景下,买房人得到了法律上的明确支持和保障。然而,什么时候,买房人才能在遭遇房产商欺诈后为自己的房子讨要“退一赔三”呢?
儿童用品又陷“毒害门”
看过《毒橡皮擦:橡皮擦越鲜艳越“有毒”》《海口玩具市场鱼龙混杂“三无”玩具充斥》《儿童玩具市场鱼龙混杂 多数家长对“有毒玩具”茫然不知》《激光笔不是随便玩的》《儿童银饰品被发现铅超标严重 长期接触可致贫血》《ZARA第15次登上质量黑榜童装三指标不合格》《儿童手机合格率仅25% 部分产品损害健康》等一系列报道的标题,就不能不感到触目惊心。
●点评: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家长们似乎就看到这些不和谐的消息。孩子们的吃、穿、玩、用都隐藏着不安全因素,让全社会的人们(不仅仅是家长们)情何以堪。面对这样严重的“毒害门”,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披露,更需要追根溯源,斩草除根。
“霸王”行为仍有市场
从《移动内部员工违规操作再次发生 许多条款涉嫌霸权主义》《实名火车票票面丢失不能退 是固执还是霸道?》《去年金融消费受理投诉逾9000起 七成要金融机构担责》《银行收费被指越减越多 自身应尽责任让消费者埋单》《天气导致延误食宿费自理 民航新规征求意见引吐槽》《电话卡近6000元余额过期不能使用被指“霸王条款”》等报道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垄断行业的经营者霸气冲天。
●点评:移动通信、银行、铁路、民航……敢有王霸之气的都是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或是天然形成,或是后期发展壮大而成,但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因为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就无视法律的存在。让处于劣势的个体消费者与霸王们抗争,显然不公平。要想得到公平,除去消协可以按新《消法》规定率众维权外,相关部门也应出手去管一管。
电商诚信缺失问题多
从《新品标二手 淘宝商户躲打假》《国美在线优惠活动使用蓝券失效用户质疑乃诚信问题》《1号店收款后不肯发货 要求用户取消订单遭拒》《小伙网购电蚊拍 遭遇“时令骗局”损失2万多元》《天猫zerun旗舰店“进口白橡木”木床疑为柞木床》《电视购物买的“相机”竟变牛奶》《美瞳网销乱象:无证商家充斥市场 出现问题难维权》等报道中不难看出,电商乱象的深层原因是诚信缺失。
●点评:本来就是看不见实物,摸不到店堂,再没有了诚信,电商怎能不问题频仍。需要注意的是,“1号店”“国美在线”这样的电商大鳄也失信,这是对网购群体的巨大心理打击,也可看作是对一众电商的集体警示。
工商消协积极维权
本月媒体披露的各地工商部门、消协组织开展的消保维权行动数不胜数,诸如:《保护消费者金融消费权益重庆明日开通投诉热线12363》《顺义成立消费争议绿色通道联盟》《上海执法部门调查:网购家电品质合格率不足三成》《广东清远发布消费警示:房地产虚假宣传多》《北京消协公布50款龙井茶试验结果 13款并非西湖产》《长春工商给乱收费开发商开百万罚单》《北京市工商局:73种儿童用品不合格》《强制消费问题突出 重庆工商约谈美容企业》等报道,让消费者看了都点赞。
●点评:开通热线、成立联盟、执法调查、比较试验、消费警示、开出罚单、约谈企业……本月工商消协等消保维权机构的行动不可谓不多。“娘家人”出彩儿,消费者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