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病毒窝”里的天使
——解放军第302医院守护病患健康纪实
作者:姚敏 洪建国
图片
图片


    图1:医院肝脏移植研究中心成功实施3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图2:医院外科专家在社区为患者答疑。

■本报记者 姚敏 通讯员 洪建国

  京西,有一家传染病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医院里有一群守护群众健康的防疫卫士,他们曾在抗击“非典”、防控“甲流”等战斗中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收治北京市第一例“小川型”“稻叶型”“○139”型霍乱患者、大陆居民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华北第一批输入性“非典”患者……他们60年如一日守护传染病患者健康。近年来,医院多次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支援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参与公益活动十大优秀志愿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
  有位患者这样说:“得了传染病,我是不幸的,但来到302医院,遇上这些德技双馨的专家,我又是幸运的。”

技术过硬
勇攀传染病防治高峰

  与传染病“打交道”,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病毒在变异,病情在变化,只有掌握更多诊治方法,才能救治更多病人。医院披荆斩棘,在探索与创新中前进,勇攀防治科技高峰,努力运用最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驾护航。
  上个世纪该院在国内首创“鞘内注射法”治疗脑炎患者,首创“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治疗乙型脑炎发病早期患者;首创“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度黄疸,被誉为“退黄一绝”;创新中西医综合疗法,使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死率从85%以上降至38%……
  近年来,随着环境生态变化、污染增加及人畜共患病跨物种传播,人类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世卫组织发出警告:“我们正处在传染病全球危机边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逃避这场危机而高枕无忧。”严峻形势倒逼传染病防治能力不断升级,医院以传染病“快速诊断、短程治疗、有效预防”三大课题为牵引,围绕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提升核心救治能力。
  医院从临床治疗重点和难点需求入手,推进新技术临床转化。在国内率先研发创建“常见传染病实验室诊断信息系统”和“感染性疾病病原实验室快速诊断技术平台”,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早、快、准”。在今年3月流行的麻疹疫情中,医院利用快速荧光PCR方法采样2小时内即报告结果,较传统抗体检测法提前5-7天确诊,对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肝胆外科二中心主任刘振文向“21世纪医学之巅”发起冲锋,以出色表现实现肝移植“术中少出血、少输血,甚至不出血、不输血”目标,手术成功率高达100%;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李玉带领团队在引进亚洲首台第四代射波刀的同时,率先运用以血管介入、射波刀放疗、靶向化疗相结合的新技术,3年来共治疗肝癌等全身各部位肿瘤患者2781例,肿瘤控制率90%以上;肝病生物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创新免疫细胞治疗新技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近千例,有效率达90%以上;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率约为23%,采用新生儿病毒阻断新技术使这一比例最终降至6%以下;免疫细胞治疗肝癌、干细胞治疗艾滋病、肝硬化等50余项国内领先新技术应用临床,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贴心服务
降低费用提高疗效

  “只有把患者治愈率提高了,疗程缩短了,费用降低了,让老百姓能看上病、看好病、少花钱,我们才有成就感,才感到快乐!这是医护人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302医院院长吕吉云说。多年来医院将“一切为病人着想”作为工作出发点,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贴心的服务。
  近年来,医院新建了现代化、智能化的感染综合楼暨科训楼,引进射波刀、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等高精尖设施设备。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开设“文化大讲堂”,为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同步跨越,使医院的服务模式完成了三大跨越,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从“方便医护管理”转向“方便病人就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驾护航。
  为了让患者当天顺利看完病,医院搭建LIS数字化快速检验平台,确保大部分检验结果当天出;为缩短取药时间,安装“自动发药机器手”,将平均发药时间控制为8秒;为不让患者看病提着片子跑,引进了PACS医学影像图像存储传输系统,患者做完检查5分钟后医生就能看见图像……
  为降低治疗费用,医院建成全军最大自制制剂中心,加快重大传染病新药研究,研发出保肝降酶新药“六味五灵片”、退黄新药“正肝清黄片”、抗病毒新药“蕨麻总皂苷片”、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第一个治疗淤胆型肝炎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第一个甲流预防中药“复方清花颗粒”等系列新药;针对临床需求研制出“恩替卡韦分散片”“肝得宁丸”等30多个特色自制制剂,治疗费用显著降低。“我患乙型病毒性肝炎20年,以前都服用进口抗病毒药,改服这里的同种抗病毒制剂,效果好,一年节省药费3000多元。”患者陈正彤深有感触。
  肝衰竭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高,医疗费用贵,死亡率高,很多经济困难的患者只能等待死神降临。为破解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该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独辟蹊径,利用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中晚期乙肝患者,花费低廉,三个月生存率提高20%。

不畏艰险
践行把病人当亲人

  “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地上钱没人爱……”患者编的顺口溜是302医院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被外人称为“病毒窝子”的世界里,活跃着一群竭诚奉献的专家,他们是身经百战的英雄群体,其中既有我军传染病事业奠基者、老一辈专家黄玉兰、尤大栋、陈菊梅、皇甫玉珊等人,又有传染病事业的开拓者、新一代专家王福生、肖小河、赵景民、赵敏、赵平等人。他们是智者,更是勇者、仁者,他们把病人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用超凡胆魄守护患者健康。
  赵敏,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承担抗击“非典”、抗击“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任务,成功参与处置埃可病毒、腺病毒等20多起传染病突发疫情。和她面对面,记者很难将这位生于西子湖畔的温婉女子和视死如归、指挥若定的疫情处置专家联系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谈“艾”色变,艾滋病被认为是传染性很强的“超级癌症”,赵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参与收治大陆地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后来她开设“爱心诊室”,参与建立我国第一家艾滋病防治基地,还多次深入安徽、河南等地的“艾滋病村”巡诊,用真爱抚平患者心灵创伤,被患者亲切称为“知心大姐”。2003年“非典”横行,时任感染一科主任的赵敏挺身而出,带领同事打响抗击“非典”第一枪。在抢救“非典”患者时她不幸感染,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与SARS病毒顽强抗争20余天终于挺过来后,她又主动要求重返抗击一线。
  勇者无惧,血性无敌。当时74岁已经退休身患癌症的专家姜素椿加入抗击“非典”一线;在被病毒感染生命垂危之际,他写下遗嘱,请求在自己身上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就这样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非典”治疗探索出有效途径,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抗击“非典”英雄。“你问我对死亡的看法,其实从大学毕业到‘病毒窝子’工作那天起,我就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赵敏说,她领导的科室在医院收治病种最杂、收容患者最多、病情变化最快,是名符其实的“病毒窝子”。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赵敏一干就是31年。
  聂为民,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几年前一位终末期艾滋病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为和“死神”赛跑,他亲自用血气针为患者抽动脉血。让人揪心的事情发生了,聂为民在把沾有患者血液的针头插入橡皮帽时,针头穿过橡皮塞一下子扎进了其食指,在场同事都傻了眼。很快聂为民感到头晕恶心,开始脱发,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有人问我害怕吗?我是军人,为了和‘敌人’搏斗,我岂能当‘逃兵’?”聂为民说。
  不畏艰险,经历过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的洗礼,“病毒窝子”的白衣天使们抒写着人生的华章,绘就着患者的生命线和健康线。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食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病毒窝”里的天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