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公共政策”网络调查显示
■本报记者 刘浩
老了以后投靠谁?这一社会问题困惑着不少老年人和年轻人。近日,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围绕“老人生活照料与公共政策”问题,开展了第五期“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公共政策”网络调查。调查显示,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认同度还不高,居家养老仍是首选养老模式。
三成人愿去养老院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3.4%)表示,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和老伴一起居住,但是希望离自己的子女近一些。只有不到16%的人选择和儿子或者女儿一起居住。
老人们共同的想法是:即使自己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也尽量不麻烦子女;最好的模式是和老伴一起居住但离儿女距离不远,再请一位钟点工阿姨或家政工;或者在子女同意的情况下,一起居住并自费请护工照顾日常生活。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儿女供养,相比之下情感需求日益凸显。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网友中只有24.3%的人选择会到养老机构居住,74.1%的人选择和老伴、子女一起居住,或者离自己子女近的地方居住。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有所改变,养老机构不断发展,但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认同度还不高。在受访者中愿意“居家养老,肯定不会去养老院”占17.6%;愿意“居家养老,没法子再去养老院”的占53.0%。两者相加高达70.6%;受访者中仅仅有6个人明确表示会去养老院,不会待在家里。
如果家中有老人因慢性病需要长期照顾,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呢? 20%左右的受访网友表示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接近80%的人愿意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家庭进行照顾,其中:31.0%的人依靠自己或家人照顾老人,19.5%的请钟点工协助照顾,11.2%的请全日制家政工照顾,17.6%的请专业的护工进行照料。可见,居家养老不仅是老人的选择,也是子女的选择,是现阶段人们的共同偏好。
养儿防老根深蒂固
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但“养儿防老”作为一种观念并没有立刻消亡。调查数据显示,网友中,认为传统养老观念会存在一段时间的占比42.2%,认为会存在很长时间的占比16.6%,认为会永远传递下去的占比8.7%,三者合计为67.5%,达到三分之二;只有12.1%的网友认为会迅速走向终结,还有20.4%的网友认为说不清。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或者说伦理基石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物质的“养儿防老”不断让位于情感的“养儿防老”。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如果老人无法依靠自己支付养老服务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时,高达40.6%的受访网友认为应该由政府买单,35.7%的认为应该由子女承担。可见,人们的潜意识中,子女在经济上的赡养作用已不断减弱。
社区助老设施不足
目前,以“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例如,2013年,合肥市以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每月向符合条件的低保老人、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6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对此,超过半数(62.4%)的网友受访者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肯定,认为“作用很大”和“有一定的作用”。
当问及“所在社区的助老设施(如老人助餐服务点、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养老院等)完备吗”?只有5.8%的受访网友回答“很完备”,加上回答“基本完备”的一共占28.8%,占比不到1/3。而认为“很缺乏”的网友占比28.4%,加上持“有点缺乏”观点的网友人数,合计占比46.9%。
老人不愿入院养老的原因之一是居高不下的机构养老费用和老年人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34.8%的网友认为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24.9%的网友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养老事业;24.9%的网友认为政府应该大幅提高老年人退休待遇;还有14.4%的网友认为,要鼓励慈善公益机构大力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