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即便会期正值中秋佳节,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仍然吸引了众多汽车业界人士到场。
为了更好地探索汽车强国战略的实现路径和关键突破口,一年一度的汽车行业盛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14年9月5日-7日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
无论是参会人数,还是会议规模,都创造了历史新高。据会议有关方面透露,共有100多位政府领导和企业领袖、600多位国内外业界嘉宾,亲历现场参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与此同时,国内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如何解决上述难题?
今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考察上海汽车集团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新能源汽车正是这样的突破口。“可以预计,在明确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国家战略之后,随着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迈开真正市场化的脚步。”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认为,新能源汽车若想快速发展,必须从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上做出根本改变。
郑刚的看法得到了业界相关人士的支持。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傅毅,即专题探讨了如何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水平。
对此,郑刚以布局“制造+服务业”的思路相呼应。郑刚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制造业更是服务业,北汽新能源将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营造便捷的使用环境来消除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戒心。同时,北汽新能源还将通过“互联网免费思维”“开放心态”等一系列新举措来巩固“制造+服务”的战略体系。
而针对目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不太感冒”的现实情况,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和人口数量比例,多数家庭还只拥有一台汽车,并且这种状况在未来数年都不会改变。而对于这批消费者,私家车必须兼备短途出行和长途出行的能力,即使私家车长途行驶的情况并不多。
对此,比亚迪提出的策略是大力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用双模电动汽车来解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信心不足的问题。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介绍了国内电动车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之后,首次通报了科技部近期制定“十三五”电动汽车规划目标,即紧跟汽车产业新信息、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夯实布局,把握关键布点,在下一代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系统、安全、多模式充电技术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万钢部长高屋建瓴的阐述,令所有关注中国电动车发展的相关人士,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走向有了明确认识。
行业发展必须在规范之中运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介绍,目前工信部已经颁布的全产业链标准有75项,不久后,正在修订中的77项标准也将发布。
据悉,在工信部已经发布的75项标准中,不仅包括电动汽车,还涵盖了通用的基础性标准、整车标准,包括电池、电极、驱动系统、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标准;也涵盖了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充电站、充电插头、充电插座以及通讯协议等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今新能源车型代表的电动车,并不会长期躺在享受补贴的位子上轻松度日。万钢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我国部分品牌的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正走向世界。
为此,科技部近期制定启动了“十三五”电动汽车科技规划,目标是紧跟电动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经济发展。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呈现逐步退市的节奏,而前述五年计划也是为了2020年退出新能源补贴做准备。
任何一个涉及中国汽车市场的峰会或论坛,都躲不开自主品牌这个话题。尤其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11连降”之后,如何实现自主品牌的突围与发展成为汽车业热切关注的话题。
关于自主品牌份额连降的原因,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看来,中国品牌不强大的根源在于研发上的投入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用低于世界平均研发比例的投入,取得了高于世界的增长。全国的研发比例占产值比例不到2%。”董扬在此次论坛上说。
陕汽董事长方红卫认为,自主品牌的“经济路线”策略不再适用也是自主品牌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过去,自主品牌汽车能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品质有基本保证的前提下价格比较经济,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用户购车需求。但在任何行业的发展史中,价格不能成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面对自主品牌的生存压力,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实现企业联合,共赢发展;第二,大力传播自主品牌正能量,为自主品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鼓励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使用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论坛上明确表示,通过“关上合作大门”来做强中国品牌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中国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做强自主品牌。之所以我们在前30年仅仅凭借很低的研发投入便创造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是因为我们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外国企业的追赶。他认为,要发展自主品牌,不仅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还必须要把握机会。(论坛相关精彩发言,见本报B2版及后续专题报道。)
10年铸剑
2005到2014,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10年,铸就了论坛的辉煌成果。10年的积累与沉淀,泰达汽车论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高端品牌盛会,是各界解读汽车产业政策、把脉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10年来,围绕“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永恒的主题,泰达汽车论坛超脱于众多同类型行业会议之外,发挥着作为政界、企业界、科技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共商汽车产业发展大计、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被业内誉为“汽车行业达沃斯”和“汽车产业发展风向标”。
面对各方高度赞誉,主办方代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冷静客观地回应道:“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问题,诸如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汽车安全、交通拥堵、二手车流通、报废车回收、汽车金融、汽车营销、宏观经济等等。我们不能在一两天论坛中涉及所有问题,我们要通过论坛交流信息,厘清思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每年论坛的逐步深入,逐渐厘清这些问题。” (李方)第一届(2005年)——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届(2006年)——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化战略第三届(2007年)——环保·节能·绿色制造第四届(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从制造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第五届(2009年)——金融危机与汽车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第六届(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七届(2011年)——汽车社会与产业未来第八届(2012年)——经济转型与汽车产业变革第九届(2013年)——责任与未来第十届(2014)——深化改革与汽车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