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方
如果说,质保体系是汽车品质的监督者,那么,汽车研发体系就是汽车品质决定者,它直接影响到车型“先天”品质。
本报记者之前报道了一汽-大众管理系统的“后厨房”之质量监控体系;本期,记者再带您走进一汽大众研发部门一探究竟。
本土化改造
作为合资品牌车型,本土化研发至关重要,它是解决车型“水土不服”至关重要的环节。否则,就会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一些有着国际美誉的车型,进到中国后却故障连连,问题就在于,本土化研发不到位。
在一汽-大众开发项目控制部技术更改科、车身开发部有这样一个说法:一辆汽车的高品质是不断“改”出来的。
从A级车到B级车,再到C级车,一汽-大众每个档次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宠儿”。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汽-大众每一次产品开发,都能勾起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激情。
在投产最初阶段,一汽-大众技术研发部门,每年只处理技术更改千余个;到四五年前,数量开始激增,每年达到3000至5000个。进入2013年,技术更改达到8000余个,今年还将更多。
众所周知,捷达和宝来在德国大众没有原型车,完全是一汽-大众根据中国用户实际情况开发的全新车型;2008年,一汽-大众启动迈腾B7L项目,为了增加中国人喜好的豪华、大气的商务感觉,提高产品舒适性,一汽-大众将迈腾B7L轴距加长了100毫米,一经投放,就在中国市场上引起了“购车热”;速腾的门把手、保险杠都与欧版速腾不同,很多人评价说:“中国速腾内饰除了仪表板没有改变,其他改变都是翻天覆地的”。
迈腾B7L豪华大气的格栅外饰镀铬工艺、后排所特有的空调控制系统和娱乐系统、桃木方向盘……每个改变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为了国人的喜爱,一汽-大众从没有放弃过改变,这使得一汽-大众开发能力稳步提升,是一汽-大众研发实力的有力见证。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目前一汽-大众正在开发的宝来下一代项目中。出于对未来五星级碰撞标准的预测,一汽-大众第一次开发了头部气囊。这个超前的举动让一汽-大众投入了一个相关设计、内饰、顶棚、试验等方面的工程师团队,涉及开发周期长达2.5年。
一汽-大众开发项目控制部技术更改科认为,研发超前性的背后和更改数量增加,是对“高品质”的追求和对用户的尊重,是“一汽-大众始终以最刁钻的眼光看待自己,满足用户对高品质的需求”。
真正的“主厨”
目前,在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正孕育着三个一汽-大众自己的“孩子”——宝来下一代、捷达下一代和宝来旅行版。
如果说,在合资合作过程中,以前一汽-大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配角”,那么,从这三个“孩子”开始,一汽-大众已经是真正的“主厨”。
宝来下一代项目预计2015年投产。在之前的宝来车型合作过程中,一汽-大众主要是在做国产化或“改脸”工作;而此次的宝来下一代项目,从前期的造型方案、设计、评估、总布置概念开发,到后期的零部件设计,再到现在一汽-大众所做的试验试制工作,都是由一汽-大众主导操作的。捷达下一代、宝来旅行版开发的模式与宝来下一代大致相同,也都深入到前期造型阶段。“一汽-大众已经可以在造型开发阶段给出结构设计和总布置工作方案,并且完全满足后期生产工艺需求。”有人评价,这意味着,一汽-大众已经具有整车开发能力,而且,技术开发水平与德国一致。
当那个拿“尺子”的人
在一汽-大众采访研发体系,车身开发部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核心部门。在这里,你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何评价一个车企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是掌握“标准”的那个人。
23年间,一汽-大众已由被测试者,变成了那个拿“尺子”的人。
目前正在进行研发的宝来下一代和宝来旅行版车型的车身骨架、“四门两盖”的焊接和连接,都在一汽-大众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了碰撞、滑车等试验。模拟计算技术是世界顶尖汽车研发技术,一汽-大众的模拟实验不但可以进行,而且实验标准得到了德国大众的认可。
在相关车型到德国大众进行认可时,一汽-大众员工会议室中讲解模拟实验工作,而德方及其供应商,给予绝对信任。
目前,除了两车对碰和翻滚能力试验两项,其他整车被动安全试验在一汽-大众都可以进行。
到2015年,一汽-大众将具备所有试验场地,而且实验室完全按照德国大众体系标准进行建设,通过德国大众审核。也就是说,在一汽-大众进行安全试验,与在德国大众进行安全试验的效果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德方认可。
事实上,2013年投产的奥迪A3的安全测试,就是在一汽-大众进行的。
造型、气囊和安全带匹配能力、气囊控制器参数标定……一汽-大众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得到了最终的验证权,手握技术的“尺子”,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