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参观完汽车生产流程,孩子们对汽车生产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伊吾 文/摄
“听说能到华晨宝马工厂看汽车生产过程,孩子们都很兴奋。”11月中旬,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举办的质量教育公开课上,来自沈阳浑河二小的一位女教师如此告诉记者。
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国家质检总局、教育部为全面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联合开展的一项普及中小学质量教育活动。
2012年9月,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的联合考核和评选,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第一个挂牌建立“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合资汽车企业。
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大门内外,有五座人字形不锈钢雕塑。透过雕塑之间的空隙,近处是铁西工厂生产的车型展示;远处,则是铁西工厂的生产线。铁西工厂的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这五个人字,似乎在提醒进出的人们,生产产品和产品将来要服务的人,在此都是最被看重的因素。
而这一对人的关注,体现在诸多方面,质量教育即是其中之一。对内,有严格的生产控制检验体系;对外,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小学学生群体,更成为最受重视的教育对象。
“这是华晨宝马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整车及质量管理部副总裁司徒凯博士告诉记者,“2013年,华晨宝马启动了质量教育公开课项目,旨在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汽车科技并建立质量意识。”司徒凯介绍,到现在为止,该项目已经成为沈阳青少年学生校外交流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仅在过去一年里,就有数千名学生从中受益”。
这种教育形式对于一名学生尤其是一名小学生,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大中学生而言,去看一家汽车企业,感性的认识会与理性穿插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判断。而对一名小学生而言,第一次的感性影响,会对其将来的人生起到一个冲击性的刺激,甚至会对其将来的人生选择,产生初始的作用。“也许在这群孩子当中,将来就会有一名甚至有许多名汽车工程师出现。”来自国家质检总局质量产品处的巫小波处长认为,“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汽车的构成是一个高精密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的质量管控,如果我们从孩子做起,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个清晰的质量认识,对他们的将来会有非常良好的帮助。”巫小波说道,“这样的机会不多,司徒凯博士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就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巫小波也向记者谈及了一个小秘密,“司徒凯博士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飞机工程师;而汽车,显然是与飞机关联最密切的工业化产品”。
事实如此,即便对于初次接触汽车生产的这群孩子而言,一个生产流程参观下来,也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仅止于其车身生产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工艺流程以及产品下线后的品质检验,“0.1mm”误差都不允许出现的概念,让孩子们印象颇深。对于大多数的孩子,他们对此的总结是“很认真”。
这正是质量教育的重要目标。巫小波介绍,中小学质量教育本身就是以传播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深化品牌及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产品伤害防范本领为重点,集知识讲解、现场观摩、动手实践、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质量教育公益性实践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普及质量知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小学生质量辨别能力和质量维权意识。
“该项目自2011年起实施,”巫小波谈到,“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成87个国家级基地,200多个省级基地,已经为全国约60万名中小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巫小波介绍,“未来,我国将力争建立起100个国家级的基地和500个省级基地”。
在这样的基地里,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参加更多的互动体验。看,会有“一块钢板的奇幻旅程”:从一块原材料演变成车身的故事;互动,可以参加质量安全涂鸦比拼、汽车模具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之外,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铁西工厂,学生们参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给你一个巨大的画板、诸多的颜料,让参与的小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汽车形象。而就在半小时内,严谨的、奔放的,各呈异彩。但是,每一个孩子投入的状态,都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