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耳
廿载磨一剑,今朝终出鞘。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标志着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破茧。业内专家预计,在经过30天的征求意见后,存款保险制度或将于明年第二季度正式推出。
尽管是初露头角,但存款保险对老百姓“钱袋子”的影响力不容置疑:不光涉及到银行倒闭后存款的去向,也涉及到未来百姓储蓄和理财的策略。
存款搬家将分化
存款保险制度是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以保证存款人的本外币存款安全。征求意见稿规定,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凡是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含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投保存款保险。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
征求意见稿对存款保险的赔付上限暂定为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有银行出现倒闭、破产情况,存款保险拟最高偿付50万元。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
对于50万元的赔付上限,央行表示,国际上主要国家存款保险最高限额约为人均GDP的4-5倍左右。考虑到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储蓄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我国的赔付限额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约为人均GDP的12倍左右。根据央行测算,50万元保额能够为99.5%以上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提供100%的全额保护。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按这一额度,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可以覆盖的范围应会更广,一般储户不受保障的可能性很低。
不过,50万元限额对于富裕人群来说有些偏低,那是否需要存款搬家?对此,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杉认为,存款大户一定会将安全性放到第一位,除了分散存款,也会将主要存款放在国有银行等“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由于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普通储户可能更愿意将钱存入更高利率的中小银行。
刚性兑付或打破
银监会35号文要求银行理财产品逐步打破刚性兑付,不过,目前刚性兑付在我国并没有实质性打破。在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存款保险的推出让银行可以破产,同样也推动着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隐形保障,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也将切实地“买者自负”。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一家银行倒闭,投资人在这家银行里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否能够得到赔偿,要看这个理财产品挂钩的标的。如果理财产品挂钩的是股票等行外标的,其价值应该不会因为银行倒闭而受到影响,但可能结算的时间会变长;但如果投资标的是本行资产,特别是本行资金池的理财产品,损失可能会很大。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失去安全优势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将会出现下滑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所保的范围并不包括同业存款以及银行理财,因此以往以银行信用参照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优势将会降低;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未能完全市场化的替代品。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全面进行,届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很难比存款高出太多。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也将会被打破,变成风险自负的投资品。
分散投资防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自1998年至2003年以来,中国有300多家金融机构关闭破产,兑付自然人的债务超过1700亿元。
那么,设立存款保险是否意味着银行倒闭、存款难追的风险增大呢?多位业内专家就此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现在离使用距离还远。
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如果个别小存款银行发生了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破产的情况,一般也是先动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对出现问题的存款银行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担其业务、资产、负债。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
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我国银行牌照稀缺的情况下,只要破产银行不是负债太多,愿意接盘的机构将会有很多。尽管如此,老百姓也得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毕竟存款有了制度保障,理财等各种投资还是要百姓自己承担风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存款保险制度释放出了银行可能会倒闭的信号,储户可能会做一些其他的投资,更多资金会投向互联网金融,成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选择之一。专家建议,老百姓今后理财时,资产配置宜多元化,尽量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