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做耳机的改做可穿戴设备了
作者:胡军


  2014年末,一则名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段子》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非常火爆,其中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小段子更令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化缘的改叫众筹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做耳机的改做可穿戴设备了,IDC的都自称云计算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借钱给朋友改叫天使投资了,放高利贷都改叫资本运作了。”
  事实上,这则信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实际感知:市场在售的部分可穿戴设备产品,其实只是在普通IT产品上添加了有限的智能功能。

可穿戴设备功能仍缺亮点

  近两年来,可穿戴式设备成为IT业炙手可热的新概念产品,越来越多的标称为“可穿戴设备”的便携式智能设备成为市场的新宠: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计步器、智能鞋、智能项链、智能服装以及能更新Facebook状态的裤子、能打电话的手套、能给手机充电的鞋子,甚至还有些内服的用于体内传感的智能药片……
  业内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为970万台;2014年,这一数字猛增至2200万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覆盖眼镜、手环、服装等多条产品线,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普及度较智能眼镜、智能衣服等相对高些。从市场销量排名来看,智能手环的市场销量遥遥领先,占到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而知名度最高的智能手表市场销售占比刚刚超过两成。紧随其后的是智能臂环、智能跑鞋、智能眼镜和智能钮扣等等。“算是个时髦产品吧,但是实际的应用功能,确实不敢恭维,手环也好,手表也好,充其量也就是能监测和显示血压、心跳、海拔、步行步数等等参数,其实也就是个微型检测仪的功能,实际意义不大。”说起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表现,在中关村经营近20年的何小姐毫不客气,“一直在关注,已经发展三年了,但确实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亮点,也就没敢大投入进去做。”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业内通常将其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能记录人体心跳、血压等健康指数的健身追踪器等,此类设备相对较为复杂;一类是可运行第三方应用的智能配件型产品,此类产品以智能手表为代表;还有就是可以完全自主、并且可以直接联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此类产品以谷歌眼镜为主要代表;更多的一类为单一功能产品,此类产品以计步器、智能项链为代表。
  调查显示,不论是被视为前卫的时髦新品,还是被视为划时代的IT新品,接近八成的受访者都是通过网络或手机知道可穿戴技术的。其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时髦新品,其所了解的智能功能顺序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健身追踪器。直接表示有兴趣使用者接近一成,真正购买或使用过可穿戴设备的只有5%。

产品功能被过度夸大

  虽然苹果CEO库克先生在i-phone6新品发布会上,以略显夸张的声调表示苹果的首款智能可穿戴产品AppleWatch为“革命性的产品”。但是,业内对此反响平平:AppleWatch的设计并没有特别异于其他已有产品,从功能上说,AppleWatch首先是一款手表,可以进行运动追踪、心率追踪、操控iPhone和 Mac端的音乐、接收新信息通知等等。
  提起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一个话题。谷歌公司早在2012年4月就发布了第一代“拓展现实”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这一产品包含了众多先进的科技,包括蓝牙、WiFi、扬声器、照相机、麦克风、触摸盘和帮助你探测倾斜度的陀螺仪。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功能目前仍然停留在传说的层面。“大家都知道,目前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产品的功能很容易被夸大,目前就是加大了跑马圈地的力度。”对于市场在售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普遍夸大功能的现象,热衷人工智能研究的北京某IT信息技术公司技术负责人郑先生不以为然,“过度夸大功能的营销,可能会提前透支消费者对于这个行业的热情和信任,对行业本身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目前,各个企业应该踏踏实实地把精力放在功能研发上,而不是市场销量上。”
  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可穿戴设备,确实存在比 较 明显的功能 夸大现象。以市场知名度较高的一款智能手表为例,该机声称搭载了高频CPU,具有高清解码功能,配合无线投射功能,可以在大屏幕上轻松欣赏高清视频。而据实际使用过该产品的消费者反映,这一被厂家和经销商刻意突出的亮点,在实际应用中表现非常不尽如人意。
  “当时就是奔着这功能去的,图个新鲜吧,结果,买回来一试,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投射距离非常有限,而且清晰度也非常不够。”说起自己的可穿戴设备消费经历,北京消费者周先生多少有些遗憾,“说实在的,过度夸大功能严格来说就是欺骗。”

概念炒作大于功能研发

  调查发现,目前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定性仍然相对模糊。在京东商城,可穿戴设备被分为计步、运动追踪、睡眠分析、监测、智能提醒、社交娱乐和情趣等七大类。而在淘宝网和天猫电器城上,此类产品被分为计步、智能提醒、睡眠监测、社交娱乐、防水、蓝牙通话、遥控自拍、心率监测和拍照等九大类。“不客气地说,各企业的产品,尤其是国产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力度都在壳上了,各家都在拼壳,实际承载的功能非常有限。”对于市场上被热炒的可穿戴设备概念,从事IT产品营销管理十余年的北京某知名IT企业市场负责人于先生直言不讳,“从可穿戴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国内IT业‘重市场、轻研发’的弊病非常明显,很多企业宁愿花钱去买专利生产甚至直接山寨,也不愿意做风险较大、投入较多的前期研发。”
  以2014年市场销量排名第一的智能手环为例,深圳代工企业的智能手环报价已经降至7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50元。而且,这一价位的智能手环功能甚至涵盖了运动健身、健康医疗、休闲娱乐、远程控制、安全功能和GPS定位等等。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售价在200元以下的智能手环产品比比皆是。绝大多数的智能手环品牌都在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但是,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以目前市面上鼎鼎大名的可穿戴设备厂商Jawbone为例,其主打的JawboneUP手环产品因其睡眠追踪功能而著名,在生物数据分析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对佩戴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比较全面地追踪和分析,还可以结合其在白天追踪到的其他体征数据。但是,要想完整体验这款产品的功能,就需要消费者全天佩戴,尤其是睡眠状态。
  “你想想,方便吗?谁在睡觉之前不是习惯摘掉眼镜、手表、项链之类的,戴着手环睡觉,明显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你要用这种健康追踪类的产品,就必须得整天戴着,非常不方便,也不够人性化。”对于智能手环产品,有过使用经验的北京消费者周先生表示不方便,“虽然数据记录和分析功能是挺棒的,但没有宣传的那么神,概念炒作的成分太足,尤其是戴着睡觉让人难以接受。”
  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目前各种智能型可穿戴设备市场关注度很高,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市场前景非常好,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观望和试水阶段,真正大资本投入的企业并不多见。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未来风口”,但是这个风口什么时候真正形成气候,还很难说。
  “这也是跟互联网相关产品的基本特点,那就是概念先行,先把概念炒起来,用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功能产品把关注度炒起来,然后再等待真正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出来。”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现状,于先生的见解非常专业,“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吃螃蟹的,一般都不是笑到最后的,谁也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去为同 行 垫道。”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迎新专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做耳机的改做可穿戴设备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