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契约意识的角度,旅客花了真金白银,从铁路官网等正规渠道预购了车票,作为合约另一方的铁路部门,理应向旅客提供票面约定的服务内容。这当中,尽管客运列车的临时欠编并不鲜见,但却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受其影响而平添乘车疙瘩的旅客,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相应变动。
■司马童
1月3日中午,网友“殇小丹”发布微博称自己在官网上买了车票,上车时却被告知没有票面上的车厢,最终经过协商进了其他车厢。铁路部门对此表示,这种情况属于临时欠编,会预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而网友称,自己虽然上了车,但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还被询问是否买的黄牛票,心情受到了影响(据1月4日《东南快报》报道)。
所谓铁路欠编,即是如某趟列车满编为10节车厢,如果欠编2节,即为8节。官方的说法称,欠编在铁路运输调度方面时有发生,铁路部门会预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可现实中,这预留席位和安排旅客是怎样在做的呢?网友的亲身经历是,持票上车前却被列车员拦下来,说是没有这节车厢,让她去找列车长云云。如此服务,怎么能使人满意?
站在契约意识的角度,旅客花了真金白银,从铁路官网等正规渠道预购了车票,作为合约另一方的铁路部门,理应向旅客提供票面约定的服务内容。这当中,尽管客运列车的临时欠编并不鲜见,但却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受其影响而平添乘车疙瘩的旅客,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相应变动。尤其是,像前述网友披露的那样,列车已经临时欠编,列车员却还拦住旅客,云里雾里地反问人家购买的是否属于黄牛票?这种内部信息及时沟通上的失联现象,无疑也折射了对旅客合法权益的疏忽与轻视。
依我之见,临时欠编虽常有,但违约补偿不能少。毕竟,旅客购买了铁路车票,就等于和铁路部门签订了一份服务要约,期间出现的欠编换座等情况,自然可视作出票一方的违约在先。那么,即使铁路部门保证了被欠编旅客的有席位可坐,却不能表明约定服务的无懈可击。相反,倘若旅客在此过程中,还明显感受到了解释接待的不周与怠慢,使得乘车心情也郁闷糟糕起来,那就更有理由要求得到一定形式的优惠或补偿了。
说临时欠编该有违约补偿,还基于这样的逆反思考:旅客要是没票,肯定无法上车;买票倘想欠钱,也属非分之想。所以,按着规则对等的合理诉求,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临时欠编,就不应挟运输调度之名,以令旅客必须随时接受有票无厢、任意换座。这种对人契约主义、对己自由主义的霸气作风,要是再缺了违约补偿来警醒依约服务,岂非尽可以让铁路部门一切从自我利益出发,对临时欠编想欠就欠,且还根本没有任何力量来监督其真欠假欠,或是欠得是否合理?
铁路临时欠编,岂可理所当然。打个比方来说,要是这样的欠编服务能被模仿借鉴,试问电影院里某场电影观众寥寥无几,能不能也来学学铁路部门推出欠映模式,把这些买了电影票的少数观众,都换到下个场次再去集中赏片呢?如此设想,当然要被称作异想天开。那么,铁路客运列车常有的临时欠编而不用违约补偿,怎么就容许其长期存在而见怪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