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打击非法捕猎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楼村的猎鹰什么时候飞回来
作者:李洪涛
图片
图片


    图1:◆年轻的鹰把式。
图2:◆小学生感受鹰猎文化。

■本报记者 李洪涛 文/摄

  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是世界文化遗产“鹰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文化蕴藏地,驯鹰传统在这里流传久远。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吉林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随着鹰猎文化声名远播,国内外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近日,部分游客反映,今年元旦期间,他们不顾天冷路滑、千里迢迢来到渔楼村,希望亲身感受鹰猎文化,没想到却未能如愿,不得不带着遗憾失望地离去。

游客失望而归

  2014年12月31日,长春市民尤先生和几位朋友驾车来到渔楼村的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准备体验一下传承近千年的鹰猎文化,却只看到土坯房外挂着几个红灯笼和弘扬鹰猎文化的条幅。该协会工作人员称,往年元旦时举办的鹰猎文化节停办了,其他有关民俗的展示活动也不搞了,原因是前一段时间,当地的森保部门不允许再养鹰,村里的鹰把式把家中驯养的猎鹰放飞了。带着遗憾,尤先生等人失望地离去。
  1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渔楼村,一群来自辽宁省鞍山市的游客正在协会的土坯房里,兴致勃勃地听李忠义会长介绍鹰猎文化。女真人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古老的鹰猎文化传承了近千年,村里居住的数百户满族人家,祖祖辈辈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
  没能亲眼看到鹰把式驯鹰、猎鹰的真实场景,游客们觉得很遗憾。见此情景,李忠义让一位年轻的鹰把式架来了一只游隼。在欢笑声中,游客们纷纷与游隼合影留念。李忠义告诉记者,目前,在协会注册的鹰把式有100多名,自从森保部门不允许养鹰后,村里驯养的鹰已经不足10只,而且还是悄悄地进行,不轻易示人。在十分简陋的鹰猎博物馆,游客们只好通过观看历代鹰猎人传承下来的古老工具、老照片,感受鹰猎文化。

有村民非法捕猎

  记者了解到,2007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吉政发(2007)20号文件,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第10项编号为101X—9乌拉鹰猎习俗。2013年10月,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办理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业务范围是:保护野生动物、鹰猎资源保护与繁殖、开展鹰猎文化交流、发展鹰猎文化旅游产业 、驯化猎鹰为国防空军驱鸟。
  面对鹰猎文化传承的现状,李忠义感到十分痛心和为难。他告诉记者,协会不仅担负着传承鹰猎文化的重任,在日常工作中还承担着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救助,每年都会救助10多只鹰类。在该协会,记者看到了一份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救助明细表,被救助的野生动物有金雕、猎鹰等。谈到森保部门的管理时,李忠义表示,在渔楼村,确实有村民存在非法捕鹰、贩鹰的行为,这些村民不是协会注册的鹰把式,属于鱼目混珠。有时得知他们非法捕鹰、贩鹰的消息后,协会的工作人员前去阻止,但因没有执法权,只能是好言相劝。
  李忠义说,在鹰猎文化的传承方面社会上存在误解,认为鹰把式捕鹰是为了钱财。其实,每年秋天,鹰把式捕捉到鹰后,经过一系列的驯化过程后,鹰会被驯服。来年的3月,在繁殖期前,鹰把式就会把鹰放归自然,周而复始。由于日常管理十分严格,截至目前,该协会的鹰把式中没有出现非法贩鹰的情况。2011年,他曾带领鹰把式们为长春、南京、沈阳等地的机场成功驱鸟。
  记者看到,在该协会办公室墙上贴着《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严禁在拉鹰、驯鹰等过程中出现任何伤害猎鹰的行为;不得有买卖猎鹰的违法行为。记者采访时,恰逢吉林市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渔楼村参观。李忠义介绍说,每年都会有1000多名中小学生来体验、学习鹰猎文化。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掌握,李忠义的妻子赵丽梅客串讲解员,精心准备了讲义。在活动现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夜幕下,记者来到老鹰把式张明广家时,看到屋中央空地的木桩上架着一只猎鹰。据张明广介绍,他的家族世代驯鹰,自己至今未娶,每天与鹰为伴。“不能给猎鹰喂猪肉,吃完后会气喘而死。”尽管家中生活比较困难,但他还是花钱给猎鹰购买新鲜的牛肉,自己都舍不得吃。记者采访时,老人动情地说:“猎鹰就是我的命,祖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的手里断了。”

守望鹰猎文化

  据记者调查,目前渔楼村的鹰把式只有100多人,猎鹰不足10只,鹰猎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为了让驯鹰等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李忠义收下了20多个徒弟,其中有自己的儿子和亲属。“再不保护就失传了,如果没有了鹰,鹰把式就只剩下一个名称,鹰猎文化也将徒有虚名,这个损失太大了。”说完这番话,李忠义的双眼湿润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表示,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法国、蒙古、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发出提案,将鹰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并获得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对于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近日,记者与吉林市森林公安局森林资源保卫大队队长张杰取得联系。张杰介绍说,经调查,渔楼村存在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情况,有村民非法捕捉猎鹰,然后贩卖谋利,已经有村民接受过处理,森保部门支持鹰猎文化的传承,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应该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有关专家表示,森保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保护野生动物、打击非法捕猎行为没有错,这与鹰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矛盾,但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其依法开展的鹰猎文化活动应该受到保护。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调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渔楼村的猎鹰什么时候飞回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