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
继2014年最后一天国内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宣告成立之后,2015年1月13日,力促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发展的央行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业内人士分析,一向“低调”的消费金融或将搭上互联网快车,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与业界热切呼唤进一步给消费金融松绑不同,监管部门更着眼于通过适当干预来提高金融产品的透明度。而对于“没钱也任性”的消费者来说,监管部门的这份关怀与担当,显然与“打个白条”就“花呗”的快意来得同样必要。
网上打白条
1月6日,犹疑着点开支付宝页面的时候,系统自动显示的每月6000元“花呗”消费额度让河北石家庄白领陈攀喜出望外:妻子这个月给的1000元“零花钱”上月已经透支,而支付宝钱包同样羞涩,如果没有“银两”充值,已经从1200元直降到500多元的一款真皮商务登机包就要和自己擦肩而过了。
让陈攀感觉从“天上”掉下来的“花呗”,是阿里旗下蚂蚁微贷与淘宝、天猫刚刚联手推出的一种信用消费服务。从去年12月27日上线试用以来,天猫和淘宝已有超过100万户商户支持这一功能:“亲们”购买商品可“拖”到下月10日前还款,最高消费额度3万元。还款后,消费额度自动恢复。
而早在淘宝、天猫推出“花呗”前10个月,老“对手”京东就已推出最高1.5万元信用额度、最长30天延期付款或3至12个月分期付款的“京东白条”业务。
无论是“一张白条,全家致富”的“京东白条”,还是“白给额度你就花呗”的“花呗”,陈攀其实都并不陌生。身为河北省内某主流新闻网站金融频道主编的他,甚至还亲自审核过网站转载的这两条新闻。但与“网上得来”的“浅尝”相比,还是这份身在其中的体验来得更真切。“花呗”送给陈攀的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达人特权”,就是业内所说的消费金融服务,也有人把它叫做“赊账消费”。据阿里、京东方面透露,这一服务虽然主要指向80后中低收入群体,但只有经过大数据分析且被认定符合授信要求的人方可“私享”。“这个月花,下个月还”。电商们打响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战役就这样悄然开始,而像陈攀这样身兼网购“达人”与行业风向守望者双重身份的人,早已察觉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热风劲吹:
从2014年9月开始,至少5家声称行业内“第一”的消费金融公司轮番登场。截至目前,国内获得银监会批准开业或在筹的消费金融公司已有16家,而因为没有拿到“牌照”以电商、金融服务公司、小贷公司、咨询公司、P2P公司等形式曲线入局消费金融业务的,更是不胜枚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正如业界所言,2015年被各方资本看好并一路追捧的消费金融已经准备就绪,等待着互联网用户的一次次点击。
点燃资本激情
至少在电商这条鲇鱼搅局消费金融之前,锦衣夜行4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一直不温不火。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次年,4家试点公司相继开业。然而,由于业务范围有限、公众认知程度较低,试点公司步子迈得并不快。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扣除住房和汽车以外的消费信贷仅占贷款总量的1%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
时隔4年,是什么突然点燃了各路资本对消费金融的如火激情?
“首先是两个现实需求:中低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提升生活品质的即时需求及对多层次专业化普惠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河北省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巍认为,各路资本竞相布局消费金融版图,就是因为看中了中低收入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他们集腋成裘般的消费潜力。而这个群体,在市场中大约占了60%到70%。
“客户群体有明确的购物需求,电商有自身的销售渠道。传统消费信贷的‘消费教育’与电商的邂逅,是点燃资本激情的另一把火。”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认为,前几年信用卡的普及,已经培养了消费者负债消费的习惯,随着网络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电商只需深挖大数据这一宝矿,即可轻松掌握网购群体信用状况和消费能力,并量身定制以小额、分散化信用贷款为主的个性化消费金融产品。
政策助推则是最终引导电商布局的第三把火: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8月,又发布《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这两个被业界专家解读为“金十条”与“升级版金十条“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2013年11月下旬,银监会修订《试点管理办法》,从出资人条件、业务范围等多个方面对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松绑”。消费金融公司难以跨区域经营的瓶颈被打破,搭建更广阔营销商网络与金融版图的野心得以释放。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我国消费的主流,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为消费者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提供金融支持的消费金融,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紧接着,互联网金融利好一波波涌动:先是总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视察,再接着个人征信市场开闸,直到2015年1月13日,旨在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金融普惠发展水平的央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交锋与融合
一头健硕的公牛在一家瓷器店里四处乱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在一次金融论坛公开演讲中打出的这张PPT图示,捅破了传统银行心中的不安: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像公牛一样,打破金融业“瓷器店”原有的秩序井然?
这样的不安确实也可以理解,毕竟连马云也曾在公开场合坦言阿里对于金融业来说就是个搅局者。
吴晓波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确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未必会把金融搞得乱七八糟。尽管互联网金融门槛降低,但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新金融生态环境中,信息不对称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用户的金融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新一轮金融淘金热中,拥有大数据技术和庞大用户群的电商成为当之无愧的急先锋。而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者,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业务力图突围:
2014年2月,北银消费上线网上贷款平台“轻松e贷”,同时开通手机版贷款软件;
2014年3月,中银消费与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共同研发的线上信用支付产品上线公测;
2015年1月,招商银行祭出国内首款移动互联网贷款产品“闪电贷”,全程60秒轻松搞定贷款业务。“消费+金融+互联网”或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河北经贸大学赵军教授认为,年轻人的信用卡额度可能较低,可能不足以支持他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而因为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消费金融公司也愿意通过互联网向他们提供便捷的消费贷款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既是交锋,也是融合。”阿里巴巴小微金融集团研究院院长陈达伟表示。
监管新课题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薛克鹏分析认为,电商企业进军消费金融,本质上相当于企业向消费者“发放贷款”,其中必然有产生坏账的风险。这或许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始终把资金风险控制作为重点的重要原因。
而行业主管部门则更着眼于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角度对消费金融业务进行干预与监管。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风险管控和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
相对于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监管体系显得明显有些不适应。201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在一次论坛上坦承:用原来的审慎监管和机构监管已经涵盖不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蔓延性。
焦瑾璞表示,必须采取新的产品干预原则。金融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一定要加强消费者保护,监管当局要通过适当的干预,提高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增加风险提示,让老百姓对金融产品有清楚的认识。
“以互联网为介质的消费金融由于其具有参与人群广泛、透明度高的特征,个人信息也存在被泄露的隐患,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河北经贸大学卢嘉瑞教授认为,用法制的思维和灵活的措施去监管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1月19日,以“互联网+金融+产业”为主题的“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王素珍在主题演讲中说,在相关政策出台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务必守住底线。去年互联网金融监管留下的悬念,2015年一定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新的一年,监管空白的填补将给如火如荼发展的消费金融带来什么影响?各方都在期待它的答案。
●链接
消费金融发展提速
2014年9月22日,国内首款“消费+金融”双重信托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百度电影消费平台“百发有戏”上线;
12月1日,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开业;
12月23日,国内首家由股份制银行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在泉州成立;
12月29日,国内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获准开业;
2015年1月7日,首家引入保险公司投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据称也是首家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获银监会正式获批筹备。
(李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