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按照中央的要求,北京的准入方式也在改变,目前主要采取备案制,只有备案就可以销售,例如奇瑞、江淮、东风日产都在进行销售。”在近日举办的2014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表示,只要备案的新能源车型即可在北京销售、上牌,享受财政补贴。
中国消费者报汽车事业部也从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获悉,北京市已取消新能源汽车目录,与其他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一致,实施车型备案是最基本要求,获得工信部目录公告并且准备向市场正式销售的新能源车型基本上都能顺利备案。
从目录制到备案制,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北京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推广速度,消费者也能更早买到心仪的电动汽车。目前享受补贴的新能源车型仍限于纯电动汽车范围,插电式车型并未纳入其中。
据中国消费者报汽车事业部了解,在目前全国40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应用城市或区域中,北京和上海最先推出“地方目录”。有分析人士认为,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扶持本地企业,但人为的设置地方目录只能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在2011-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示范工作中,少数城市出现的地方保护倾向受到了批评。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这种倾向,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特别规定,各城市在推广工作中,不能制定带有地方保护性质的政策,外地车辆不得少于30%。”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向中国消费者报汽车事业部谈到,地方保护倾向还是出现了,一些城市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地方目录”规定了与国家不尽相同的技术要求,还规定了繁琐的申请、检测等程序。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本地产品的推广,为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设置障碍。这种做法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相对于充电设施缺乏,地方保护主义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更大障碍。王秉刚认为,许多地方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排斥外地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不给上牌、不给享受补贴等。地方保护使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不能进入所有的国家批准的试点城市,没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会因为地方政策的倾斜而得到发展。这不仅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规模无法扩大,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背负沉重的投入成本。“如果将市场上所有的地方保护主义全部去除,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从目前来看,虽然北京市取消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地方目录,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依然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与权利,今后能否对其大开方便之门,还需北京市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细则。 (吴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