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消费者理财安全不容忽视
作者:聂国春


    ■本报记者 聂国春
  此前的一份银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五大问题中,银行网点排队时间长赫然排在了第一位。银行远程开户破冰,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去银行排长队了。
  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储户对此仍顾虑重重。“最近银行存款频频丢失,远程开户安全吗?如果出了问题,我手上连个纸质的合同都没有,那怎么办?”在某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高女士说。她表示,自己宁可花点时间到网点开户。另一位受访者程先生则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不是自愿的,那开户也成立吗?
  这也是远程开户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业内专家表示,远程开户适应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需,但真正落实还需要在风险防控、消费者保护、配套措施等方面积极跟上。

技术安全须过关

  根据央行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银行建立远程开立账户体系时,必须实施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自证。也就是说,远程开户的银行必须通过提供远程开户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权威部门出具的可行的外部评估报告,证明这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能有效识别客户身份的真实、完整和合规,同时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胁迫。同时,央行要求远程开户要以实名制为基础,用户虽无须“亲见亲签”,但仍要“亲力亲为”,用户只能由个人携其本人身份证亲自办理,不得代理。
  据了解,目前各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主要采用的技术就是VTM机,客户可以通过自助终端办理远程金融业务,完成自助发卡、自助签约、购买理财产品等功能。不过,这只是将网点的银行柜员转到了视频通话的另一端,离真正的在线开卡还有一段距离。
  某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VTM机采用了当前最为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以及辅之人工后台远程授权审核,但该行仍然担心遭遇虚假开户、胁迫开户等诸多风险,至今仍未在全行大面积推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远程开户要真正实施起来最关键的是技术要过硬、技术安全性要过关。

法规配套应完善

  除了技术安全,业内专家关注的另一焦点是配套法规亟待建立。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部门人士表示,远程开户落地的话,面签必然松绑,而这使得在线理财更为方便。但是金融产品是有风险的,没有面对面地提示风险,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将是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教授认为,除了知情权问题,法律方面也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例如,如果出现认证方面的纠纷,电子的资料能否与书面的资料一样拥有相同的法律效应。
  法学博士谢达梅也认为,相应的配套措施不仅要保护消费者,也要保护银行。一方面,监管者应加强对风险揭示、资金安全及隐私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也应加强风险防火墙的建设,建立健全远程开户的配套管理制度,确保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的稳定性,提升互联网支持系统的安全性能。

信用体系待建立

  今年1月,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发放了首笔贷款。据了解,该笔贷款并没有突破线下身份识别和开户的监管底线。
  随着远程开户的落地,零售消费信贷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对银行的风险管控带来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的零售消费信贷主要依据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果没有征信系统的支持,即便客户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实名申领信用卡或者办理贷款,恐怕也很难获得受理;即便办理了,银行的管理成本也非常高。
  那么,放开开户限制后银行就能给类似阿里“花呗”这样的用户放贷吗?恐怕很难,因为银行根本没法像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一样掌握用户的征信信息。融360创始人叶大清认为,网络时代银行业的一大挑战就在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来源和共享。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放正式的征信牌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由央行非盈利的征信系统制定统一标准,主流的电商平台上传和共享数据,继而为商业银行开拓市场提供最坚实的数据支持,这才是未来银行网络电子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大方向。
  监管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远程开户意见稿下发前夕,央行发出了8张个人征信牌照,涵盖阿里、腾讯、平安等企业。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服务·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者理财安全不容忽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