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打着举办讲座的名义,不断给参与健康讲座的老年人送礼物,再推销“三无”保健品,骗取老人钱财,这种骗局屡见不鲜。在3·15晚会投诉平台上,有很多网友发来邮件,投诉所谓的保健品和药品骗光了老人的钱财,或是咨询如何才能说服家中老人不再购买保健品。总结起来,此类推销有以下特点:
多渠道撒网,对老人“洗脑”。一些保健品商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产品,铺天盖地长时段滚动播出,潜移默化地为老年消费者“洗脑”,强化对商品的认知。老年消费群体有一定经济基础,对身体健康、享受完美晚年生活又有很高的期待,容易被不良商家忽悠的花样繁多的保健品概念、功效所迷惑,最终上当受骗。
高科技概念当幌子。一些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宣传和兜售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经常用所谓的“高科技概念”做幌子,大肆夸大保健品功效,甚至说这些保健品可替代药品,诱使老年人以高价购买只具有普通保健作用的保健品。
“话术”营销一环扣一环。一些专门向老年人兜售虚假药品、保健品的机构,在进行推销和诈骗时通常都有一定的流程——先是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广告,等消费者拨打客服热线时,接线员便介绍所谓的“专家”、“教授”,“专家”、“教授”再用另一个号码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以货到付款的方式收到货后,“专家”、“教授”就会再次来电开药,如果消费者在购买之后觉得贵了,“专家”、“教授”就会以“返还前款”为由继续诱惑消费者消费。
大打“亲情牌”。一些商家利用老人无子女陪伴在身边,渴望子女关爱的心理,在推销药品的第一步就亲热地喊爹喊妈,弥补了空巢老人的内心孤独,诱使老人轻信商家的谎言。有些老人在推销人员的亲情攻势下,就算产品并不可信,也不好拒绝对方的热情,最终购买了产品。
小恩小惠当诱饵。“赠药”、“免费抽奖试用”、“名医会诊”、“免费体检”、“免费旅游”、“专家讲座”等都是经营者惯用的手段,甚至雇用“托”在一旁现身说法,诱使老人上当受骗。一些商家定期在星级酒店开科普讲座,还向老人发放小礼品,宣传产品功效,或者在社区开设理疗床免费体验店,对前来体检的老人谎称其身体出了状况,进而推销产品。
2014年4月,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发布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购买过1种保健品的占51.2%,两种的占24.7%,3种的占3%,未购买过保健品的占14.5%。用过保健品后,感觉有效的占 9.1%,一般的占47.4%,无效的占29.2%,感觉出现了副作用的占1.8%。超五成老年人购买过保健品,说明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确实比较旺盛,一些商家正是看准了这个商机,将推销对象锁定为老年群体。
春节临近,3·15晚会节目组建议您回家多陪陪父母,也叮嘱他们,有病要去正规医院,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不要被推销公司的“免费活动”所迷惑,遇到“话术”营销要多个心眼儿,多和家人商量,避免上当受骗。如果您或身边的朋友遇到了此类骗局,也请联系我们,我们的联系方式详见文后。
(央文)
3·15晚会官方微信号:cctv315;官方微博:CCTV315电话:010-68579889转315;邮箱:12315@cntv.cn或12315@qq.com中国消费者报社联系电话:010-8831543488315435邮箱:51315@ccn.com.cn;QQ:8000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