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珍祥
电商追求利益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是电商应该以诚做事,依法提供商品和服务。一些电商弄虚作假的行为损害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这显然为法律所不容。
规范网络购物秩序需要系统的规范与协调,需要各部门打破壁垒,制定自上而下的协同机制,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各司其职,避免扯皮。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细化规章制度,强化可操作性,确保其得到贯彻执行。
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电商售假行为,规范网络购物市场,一是做到及时受理查处网络交易投诉,并且把查处商家的结果通过网络进行公示。二是建议监管部门或者第三方适当参与网店信誉等级的评定。目前,对网店商品交易的评定多来自消费者,希望可以引进权威机构结合消费者点评对网店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只要依照法律规定,利用数据分析和制定指标体系标准,完全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国务院去年出台《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强调企业信用建设和监管,并设定异常名录等。这将对规范网络购物秩序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对网店售假处罚的信息进行网上公示,震慑不法行为,提醒消费者在交易时注意。二是在网店所在网站页面上显示利用大数据、投诉和消费者点评和处罚信息综合因素评定的信用等级,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有所参考,防范风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