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配置好性能未必就更好
作者:李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车身安全结构设计,才是决定汽车安全品质高低的核心要素。
图3:盲区监控系统等安全配置对安全行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绝不是安全的核心价值。

■本报记者 李方

主次不能不分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有一种现象值得消费者注意,那就是,部分汽车厂家,有意诱导消费者将车型的技术配置与车辆的性能,直接画等号。
  汽车配置,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配置三大类。
  安全性配置一般是指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的装备,分为主动安全性配置和被动安全性配置两种。主动安全性配置,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可以防范于未然的安全装置。
  现在10万元左右的家用轿车上普遍装备的ABS和EBD都是属于主动安全性配置。车辆级别越高,主动安全性配置也越丰富,而且这些配置往往也是汽车厂家宣传的重点,如ASR(驱动防滑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等。
  所谓的被动安全装置,则是指车子发生意外后,对乘坐人员或车子本身起被动保护作用的装置,如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转向柱、车轮防盗螺栓、发动机防盗系统等。
  舒适性配置,顾名思义,是指提高驾乘者舒适性的装备。常见的舒适性配置有:天窗、CD音响、车载DVD、空调、座椅加热、冷藏箱、巡航定速、中间扶手、电动腰部支撑、灰尘花粉过滤器、绿色隔热玻璃等。
  便利性配置是指简化操作程序,减少操作动作或降低操作难度的装备。常见的便利性配置包括:卫星导航系统、助力转向、自动雨刮器、智能全自动空调、遥控中央门锁、动力转向系统、电控后视镜、电动调节座椅、电动遮阳帘、可折叠后座椅、后备箱及车门遥控开启装置、语音提示等。
  随便翻翻某一款车的配置表,不难发现,厂家对车辆款型的划分除了发动机排量和变速器外,大多都以舒适性和便利性配置进行区别。
  汽车性能评价指标则体现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控稳定性、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等。在一定使用条件下,汽车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称为汽车使用性能。
  很显然,配置和性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汽车性能是决定汽车利用效率和方便性的结构特性表征;配置,无疑是配角,不能直接代表一辆汽车性能与品质,它们的价值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但是,部分汽车厂家却将配置的作用,人为拔高到性能、品质层面,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有的汽车品牌,将高排量、大马力输出的动力配置作为噱头,刻意渲染一种高性能形象;有的是将安全配置数量,进行各种堆砌,从而宣称“树立同级别车的最高安全标准”;还有的罗列各种舒适配置、安全配置,大秀“性价比”概念……

配置强不代表性能好

  “XX用中置直喷技术的2.0TGI发动机与TST6速双离合变速器的完美组合,将162千瓦的最大功率和350牛·米的同级最大扭矩,直接变为勇往直前的力量,使XX‘8秒破百’,加速性较之极光、卡宴等豪华SUV,亦不遑多让。”“实测出XX在0-100公里/小时加速,达8秒以内,100-0公里/小时的制动距离在38米之内。凭借劲锐的性能表现,XX将引领中高端SUV进入大动力、高性能时代。”
  类似的广告宣传,不胜枚举。
  这些号称在同级别车中是动力配置翘楚的车型,百公里加速,成绩确实不俗。但是,厂家却有意遮掩其车型0-100公里/小时加速的行驶表现及制动距离。
  记者曾在试驾现场,见识了一款所谓动力配置超强的“牛”车。
  该车冲刺百公里最佳用时。初段加速,车头就出现严重上翘。这种“昂首挺胸”的现象,反映出大马拉小车、发动机与悬架不匹配的设计缺陷,对行车安全而言,非常危险,何谈性能优越?

配置多不意味安全性强

  安全配置,如ABS、EBD、安全气囊、盲区监控系统……确实对安全行车,有着很大辅助作用。但是,它们绝不是安全的核心价值。
  车身安全结构设计,才是真正决定汽车安全品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这一与生俱来、无法更改与复制的安全品质,是汽车品牌差异的关键所在。
  另外,汽车操控性能高低,也对安全行车有致命影响,而这又取决于底盘设计水准。与其价值相比,安全配置弱得多。
  配置,其作用都是遵从于驾驶员的意志,其发挥效果,取决于驾驶员的经验。而三大总成匹配后的性能表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驾驶构成决定性影响。

配置丰富不代表性价比高

  性价比,已成为很多汽车消费者选择车辆的关注元素。
  它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的比值,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所谓性价比,应该是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是配置与价格的比值。
  但是,由于配置比较直观,而性能十分抽象晦涩;再加上部分汽车厂家误导消费者,在卖车过程中,更多宣传引导消费者将注意力停留在配置上,有意忽略汽车三大总成匹配性介绍;造成国人对“性价比”的认识不得要领——更多以“配置比”替代“性价比”,将汽车的性能等同于产品外在的配置。很多人只看重配置而忽略汽车性能,消费过程陷入误区。很多人更多关注汽车的配置——什么牌子音响、座椅皮面质地如何、倒车影像什么级别,等等,对汽车性能,基本忽略。
  在汽车厂家强力洗脑后,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看中的往往是哪款车型配置最多,很多人倾向购买配置最高的。大家挂在嘴上的所谓“性价比”实际上变成了“配置价格比”。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有多少配置是消费者经常用得上的呢?
  比如某款手动1.6升车型,有标准型和豪华型两款,厂家定价分别为11.28万元和12.38万元,两者价格相差1.1万元之多。从配置表上看,豪华型比标准型多出的配置有:倒车雷达、电动天窗、外后视镜加热功能、淡蓝色VDO仪表盘、6/4可拆分折叠后座椅、后座水杯架、座椅高度调节功能、座椅腰垫、后座中央扶手、遥控钥匙及防盗报警、手机免提/语音提示功能、灯光提示点火钥匙孔、行车电脑,共十几项配置。
  其中,手机免提功能只有特定款型手机方可使用,因此此项配置基本用不上。倒车雷达和遥控钥匙及防盗报警可以另行安装,总安装费用在1000元以内。除去价值3000元的电动天窗以外,剩余的全部配置价值在7000元左右。而配置的座椅记忆功能和带记忆功能电动外后视镜,可谓“鸡肋”。私家车一个人开,有电动调节坐椅和电动调节外后视镜就足够了,座椅位置的记忆功能显然多余。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汽车性价比,值得消费者认真思考。
  一位汽车专业人士建议说,性价比通常不会在同一性能基础上比较或比较的机会较少。同时,产品的性价比应该建立在相同的性能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相同的性能作为比较基础,得出的性价比是没有意义的。只通过配置比来判断性价比的高低,就会得出并不经济的购买结论,这也让真正的好车被淹没在配置比的汪洋大海里。

社会责任莫遗忘

  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对底盘设计、调教;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匹配度调教,以及汽车的品质控制水准等概念,实际是一片空白。部分厂家使用配置打动消费者,则是一种既简单又迅速的“走捷径”路数——不但能模糊与竞品车型难以逾越的差距,甚至还能营造接近或超越竞品车型的效果。
  作为汽车厂商,对消费者于汽车产品认识的缺失,本应加以引导、教育;但是,部分厂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非但没有对消费者加以教育,反而趁机误导消费者;堆砌配置,作为车型宣传的主攻方向,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汽车·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配置好性能未必就更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