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聚焦第三方支付系列报道(一)
P2P套现投资 央行说“不”!
作者:聂国春
图片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网上购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支付宝;商场扫货,预付卡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电话充值,不少人也是用微信或者QQ搞定……第三方支付的诞生源于非现金交易的需求,它的便利支付和信用中介等优势,使得其迅速进入我们的消费生活。然而,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套现投资、资金挪用、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聂国春

  利用信用卡免息期透支,然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充值到P2P平台投资短期的高息标的,是不少人在玩的空手套白狼手法。不过,本报记者了解到,央行近期陆续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口头的风险提示,要求作为P2P平台资金流入通道的第三方支付,严禁为P2P平台提供信用卡充值的通道。
  记者就此向各方了解发现,目前部分国有大行确实禁止了信用卡套现投资P2P平台业务,但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对相关通道进行限制,而一些P2P平台更是对此置若罔闻,央行禁令落地尚需时日。

套现投资

  随着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P2P这个便捷、低门槛、高息的理财方式赢得越来越多人青睐。拥有多张大额信用卡的崔小姐去年在某个网贷QQ群聊天时,偶然获知了一个无本生利的好方法。“信用卡一般有50天左右的免息期,使用信用卡通过第三方支付向P2P理财账户充值后,选择期限低于50天的项目投资,项目借款期限到了之后不仅可以拿回本金还信用卡,还能获取一部分利息。”看到QQ群里的介绍,崔小姐一下子找到了“信用卡P2P”这种新的投资模式。
  崔小姐举例说,假如拥有一张额度为10万元、免息期为56天的信用卡,那么持卡人将10万元充值到P2P平台投资年化收益率为13%的产品,50天可以获得将近2000元的收益。
  崔小姐告诉记者,在她加入的某网贷公司QQ群里,像她这样做“无本生意”的“卡族”有很多,只要选择期限短的P2P项目,按时还款就不成问题,否则支付利息费、手续费就不划算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利用免息期套现投资,有的持卡人还通过传统渠道POS机套现,然后投资高收益的长期网贷项目,再通过信用卡账单分期、分批次还清信用卡。

多方图利

“如果一个人办上多张信用卡,每月套现几十万投资P2P不是问题,收益会相当可观。”P2P投资人赵先生对记者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模式不仅投资人受益,P2P平台、第三方支付也有利可图。
  广东某P2P平台负责人表示,一些P2P平台为了聚集人气、活跃平台气氛,提升成效额,经常推出一些秒标(满标后就会立即附上利息一并返现)和天标(项目借款期限仅有几天)项目。在这些项目之外,另一个吸引客户投资的重要手段就是信用卡充值功能。“对于新的P2P平台来说,信用卡充值可获取大量的资金流和用户流;而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可迅速提高流量,坐享手续费。”一位第三方支付业内人士一语道出了这一模式的多赢现状。

风险暴露

  对于网贷投资人罗先生来说,信用卡套现投资已成为他的一个噩梦。在发现用信用卡也可以进行P2P投资后,罗先生先是试着投了10多万元的10天标,得了几次不错的收益后,罗先生逐渐放大投资,投进去25万元。这时候平台突然跑路了,老板失联,本金加上利息,罗先生的30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据记者了解,去年以来,已有多位信用卡套现投资人不幸踩雷,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损失惨重。
  银率网分析师华明提醒说,信用卡投资P2P,首先面临投资平台的风险,尤其是要警惕类似秒标的平台。其次,一旦被银行监测到投资行为,可能会调低授信额度。再次,因为信用卡免息期有时间限制,一旦出现项目资金延期归还的问题,就会导致套现逾期,产生18%左右的高额利息支出,这远远高于P2P项目收益。更严重的是,逾期未还还会影响持卡人的个人信用记录。
  大成律师事务所肖飒律师表示,如果信用卡P2P投资人在不能足额、按时归还信用卡限额时,一旦被认定为“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投资,无法归还”或“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时,投资人将涉嫌刑事犯罪。

禁令难行

  为了防范风险,银监会早在2012年在《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规定,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不含服务“三农”的惠农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2013年6月,央行也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禁令,在《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网络信贷平台风险》中,要求“对网络信贷平台等投融资类商业机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其开通信用卡受理功能,支付机构不得为其开立支付账户用于网络信贷等投融资活动”。
  业内人士称,《风险提示》发布后,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陆续展开对P2P平台信用卡通道的清理活动;然而,仍有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此“视而不见”。央行此时再度进行口头提示,主要是预警少数规模较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担心之前的政策执行得并不彻底。
  记者就此向多家P2P平台求证,获悉目前部分国有大行确实禁止了直接对接P2P平台,但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对相关通道进行限制。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没有针对P2P平台与其他商家进行分类,因此利用信用卡透过第三方支付端口划拨的资金很难分辨是正常商家消费还是用于P2P平台充值,因此监管起来十分困难。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服务·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P2P套现投资 央行说“不”!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