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网店常售假 掌柜不能再甩手 汽车多投诉 车主岂能总纠结
——3月消费维权舆情集纳与点评
作者:谭捷


    ■本报记者 谭捷

今年“两会”多有消费建议

  《政协委员:建议放开消费维权社会组织登记》、《人大代表呼吁多部门跨区域联动实施网络打假》、《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建议电商实名登记承担连带责任》、《张近东屏蔽网购假货提案是要扫清电商雾霾》、《邱新海代表:建议整合三部委投诉举报电话》、《段惠军: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安食美”社会共治平台》、《全国人大代表王利平:网络交易打假要常态化》等报道,让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消费维权的关注跃然纸上。
  ●点评:年年全国“两会”都与3·15擦肩,今年也一样。不一样的是,李克强总理在3月15日当天讲话,“网上网下都要保护消费者权益”,可谓维权最强音。此外,李克强总理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于消费维权的议案、提案和建议等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呼吁电商打假;二是倡议社会共治以达 “药安食美”;三是鼓励消费者能有组织地维权。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关注,相信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会越来越好。

电商售假花样翻新

  读读《国家工商总局:网购投诉增长超3倍》、《广州消委会:多家知名电商网售产品真假掺卖》、《互联网品牌彩电消费者投诉率高达18%》、《亚马逊被曝消费欺诈:全高清电视图像不清楚》、《沃尔玛山姆会员网上商店虚标电脑尺寸遭起诉》、《去年北京消费者投诉总量近8万件:网购占六成》、《电商等八大行业诚信问题突出》、《杭州发布2014年度消费维权报告网购等投诉猛增65.63%》、《网店推“零元购”诈骗 涉案百万元》、《福建母子4人网上把萧山黄姑娘骗得团团转》、《国家旅游局清网:携程途牛投诉居多》、《微店售假泛滥 “朋友圈”变“坑友圈”》、《被“玩坏了” 在线旅游成消费投诉重灾区》、《苏食集团被指在天猫销售假冒过期羊肉》、《港报:内地夫妇建300网站卖假奢侈品 销往40多国》等报道,不能不感叹电商售假也在“与时俱进”。
  ●点评:2014年网购投诉增长超过了3倍,相信这些投诉大多都与假劣相关。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网店售假企业或被罚到倾家荡产。紧接着,国家工商总局3月11日发布 《关于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见》,全新解读了“赔偿先付”,明确指出“网店不赔可要求平台先赔偿”——电商平台不能再做打假“甩手掌柜”了!相信这样的态度和解读,会对有效遏止网络售假风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保险业诱导夸大行为多

  看过《华夏人寿代理人诱导客户退保后再投保》、《新华保险代理人夸大收益误导74岁老人》、《老人被误导存款变保单 建行与新华保险拖延不解决》、《人保健康代理人夸大收益误导多位村民买保险》、《平安保险代理人误导销售 夸大分红隐瞒退保风险》、《华泰保险无理由拒赔退运险人工理赔程序繁琐》、《贷款购车指定保险公司是霸王条款 7大陷阱得绕着走》这些文章,大家都会摇头。
  ●点评:又是夸大,又是误导,还有隐瞒、拒赔、陷阱……如今的保险业,咋还联袂了这么多不健康词汇?况且这种状况已存在多年,虽经管理部门多次整治依旧不见显效,似乎已成顽疾。一个行业的兴旺发达,本应和诚信、开拓、创新、服务……这样积极的主题词紧紧相联,“不健康”缠身的保险公司们,是该借助外力打针吃药了。

手机、通讯、服务都挺差

  看过《2014年北京投诉:电信类涨4倍 网络零售增五成》、《四川消委会:去年移动电话售后服务投诉量占比最高》、《手机流量统计该相信谁:运营商统计多了333M》、《手机业务被定制扣除话费 中移动回应:中病毒了》、《市民名下有33个中移动号码投诉3年仍无法查询》、《女子买i-Phone6一个月变弯 苹果店称不能退》、《三星手机充电中爆炸 用户遭遇维权难》、《手机维修费报价千元嫌太贵没修竟“自愈”了》等报道,拿着手机的人们心里都不会踏实。
  ●点评:国人手中攥着全球最多的手机,里面装载着投诉日渐增多的服务,这样的怪圈儿已经年复一年。看看这些报道,都是老问题;看看几家服务商,都是老面孔。为什么老问题总是解决不了?答案是:这些老面孔需要变变了。

汽车行业新老问题齐纠结

  《中消协:汽车投诉质量问题占四成》、《央视3·15晚会曝光东风日产等4S店小病大修》、《4S店小病大修背后秘密:汽车厂家是幕后主使》、《宝马4S店猫腻多:455元能修的被开价要10万元》、《奔驰E级发动机故障频出4S店为赚钱故意拖出保修期》、《好车凭空产生“大修记录” 这家4S店为何这样做》、《长安福特新福克斯变速箱通病惹怒车主》、《半年无货 新能源车主集体遇提车难》、《汽车维权有五难 三包退换条件苛刻》、《路虎极光变速箱故障终召回 确认软件不匹配》、《长安福特身陷质量困局 福克斯抖动漏油问题未解》、《汽车行业居质量诚信问题榜首 买得起养不起修不起》、《宝马异味问题多年未解:我国法律无强制性规定》等报道触目惊心,其实,类似的报道3月还有很多……
  ●点评:3月份,涉及汽车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差的媒体报道实在太多太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以至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提出要“整顿汽车领域”。汽车消费领域的问题让广大消费者苦不堪言,4S店的服务和漫天要价,发动机、变速箱故障频出,新能源汽车提车难,对汽车异味无强制性规定……对这些新老问题其实不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汽车消费领域认真落实汽车 “三包”规定和《消法》,足矣。

银行卡服务问题不少

  看过《金融消费五大问题:信用卡居银行业投诉首位》、《平安银行降信用卡额度遭诟病 卡主指责理由太随意》、《网友投诉银行卡被莫名冻结银行:按规定核查身份》、《银行柜员将储户资金打入自己账户》等报道,持卡人心里怎能踏实?
  ●点评:打开消费者的钱包,怎么都会发现几张银行卡。然而,随着钱包里银行卡片的增多,持有者对这些卡片的不放心、不满意也越来越多。信用卡降低 “信用额度”、储蓄卡被冻结……就算心里委屈咱忍了,可卡里的钱被打给了别人,又怎能容忍!

赴港消费投诉增多

  《广东出境游纠纷逐年上涨 投诉多集中在港澳游》、《网上报名港澳游被强制消费超万元》、《内地去年购244亿港元保单 对港业务贡献首超20%》、《香港101保险计划停售 因内地客投诉量大》、《香港莎莎回应长沙两门店违规现象:已责成处理》等一连串报道表明,在港消费要注意维权。
  ●点评:近年来,随着赴港游人数的增多,在港消费投诉也在不断上升,有的甚至成为投诉热点问题。从赴港旅游、投保、购物遇到侵权而投诉的报道中,内地消费者悟出了“在港消费要小心”,还需要了解“在港被侵权,回家可投诉”——内地、香港间消费维权可联动。

快递服务投诉暴涨

  读读《快递投诉率暴涨 近日申通与北京全峰遭约谈》、《快件丢失延误及服务成投诉热点》、《女子遭快递员报复手机号成招嫖热线》、《申通去年四季度申诉率暴增380% 被邮政局约谈》、《快递野蛮分拣等乱象丛生 天天快递员称丢包裹很正常》、《快递分拣随手抛飞脚踢 两分钟扔破俩箱子》、《快递员觊觎名牌衣服 监守自盗获刑》、《网购法律法规愈发健全 快递新法也应跟上》等报道,会觉得珍贵的东西不敢快递了。
  ●点评:有人说,中国内地电商火爆,成也快递,败也快递。此话有一定道理。每当“双十一”、“双十二”、逢年过节,快递便成为网购中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举足轻重的快递已经开始“野蛮”、“自盗”、“报复”起来,这将给电商们带来什么样的前景仍未可知。是该给快递这匹野马戴上嚼子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要闻·舆情】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店常售假 掌柜不能再甩手 汽车多投诉 车主岂能总纠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