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制图
■本报记者 武晓莉
前几年,有人对故事大王郑渊洁说:可不可以把你的作品变成电子书呢?他同意了,于是他的书在亚马逊上出了电子书。那之后,他的写字台前的墙上就有两张账单,右边一张是他的纸质图书每个月的版税账单,左边是亚马逊电子书的账单。右边那张账单每个月的版税是过百万元的,左边的亚马逊电子书的账单是两万日元(相当于800元人民币)。
这是郑渊洁亲口讲的故事。当数字技术出现的时候,传统出版界曾认为,这将对整个出版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但现在看来至少郑渊洁的例子不是。
当移动听书遇到“FM”类声音平台的时候,电子书的出版也许将呈现另一种状态,真正蓬勃发展。
声音让阅读更精彩
刚刚过去的全民阅读日,让大家再次热议阅读这个话题。如今,时间好像总也不够用的人们会觉得,阅读已经成为奢侈品。而听书,恰恰能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认为,音频是所有媒介里唯一的一个伴随性媒体,也就是你一边干其他的,还可以同时听的一个媒介。它不是跟视频抢时间,不是跟文字阅读抢时间,它可以浸满你所有的生活空间。当你听的时候,听跟看不一样,看你可以一眼扫过去或视而不见。当你听进去的时候,内容是独占性的,很容易进入到你的内心。听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书的内容通过情感化的演绎,可以变得非常生动。《听世界》主播谢涛说,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网络在线阅读用户规模逐年稳步上升。得益于智能终端的普及、3G、4G用户规模的增长,移动阅读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阅读活跃用户数达5.9亿,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规模达到88.4亿元。
声音让阅读更愉悦
30岁的王斌最近发现,阅读开始变得愉快而轻松。繁忙的工作曾让王斌很少有时间翻开书本去阅读,而这一年,他发现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听阅读的方式逐渐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现在他每天早上锻炼跑步时、坐地铁上班的路上、做晚饭或打扫卫生的时候,都会用iPhone听有声书。 过去一年,他“读”完了10本书,他最近在喜马拉雅FM上读《乔布斯传》。
像王斌一样,“阅读倦怠”正困扰着很多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碎片时间让人们对听书产生了需求,听书这种比较传统的行为将变成一种新的阅读时尚。数字技术的变化扩大了潜在听众群体,任何人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都是这个有声读物群体的一员,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入“阅读”世界。
而且,移动互联时代音频传播非常精准,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兴趣都可以精准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移动听书前景广阔
据了解,2014年美国媒体圈最受关注的并不是咱们国内备受追捧的美剧和好莱坞电影,而是网络音频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Podcast(播客)。
在美国,有声书是个年产值超过700亿元的产业,而在中国这个产业才则刚开始萌发。根据2014尼尔森全球图书市场报告,我国有声书市场将是一个超过20亿元规模的蓝海。随着国内音频行业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正致力于移动听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书将被有声化演绎。
据了解,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喜马拉雅FM已与十多家版权方达成了有声版权的战略合作,累计获取了50%的畅销书有声版权。其中独家有声版权有上千本,已录制完成超过2万小时的畅销出版物内容,将至少200位畅销书作家的作品改编成了有声书,其中包括韩寒、张嘉佳、桐华、郑渊洁、蔡骏等,能提供超过5000小时的正版有声内容。
郑渊洁说,他家的墙上现在挂上了三张纸,因为多了一个音频书的账单。他觉得,不管是音频作品还是电子书作品,一定要让一流的作家看到好处才能真正发展,否则它上面充斥的都是三四流作家的作品,难以真正地火起来。他希望自己通过听书作品,重回中国作家榜的首富地位。
国内最大的几家图书公司都在与声音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把他们所有的好作品全都制作成有声书。将来,同一本书可能都会以“看+听”两种模式同步出版。
移动听书如何盈利
荔枝FM的用户既可以通过私人电台来“录着玩儿”,也可以在上传自己的录音作品以后,供好友分享;还可以像经营微信公众号一样晒出自己的作品,推广和经营自己的频道。喜马拉雅FM平台上的有声书主播,都是自媒体,他们的粉丝忠诚度很高,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偶像和内容买单。当然,不管哪种运营模式,广告仍是盈利的重要来源,运营者都在围绕粉丝经济模式做一系列的尝试,同时结合互联网上最常见的广告模式,尝试剧情植入、剧中剧等新的广告形式。
亚马逊于2008年收购了世界最大的有声书生产及分发商Audible。美国是一个汽车上的民族,现阶段国民阅读习惯也比我国要好很多,有声书市场在美国是天然存在,听书市场也是图书市场的自然衍生。
其实,国内的出版商早就意识到有声出版的潜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我国有7亿智能手机上网用户和1.4亿的私家车主,这将形成千亿元的市场规模。移动媒体将成为时代的新主角,声音平台运营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开拓市场上会比出版商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发掘书籍的有声化价值。
FM上的移动“新声活”
自去年2月份以来,“周庄声活”在喜马拉雅 FM开播以来,已经累积讲述了近300个故事,吸引了近5万人的关注,被众多都市文艺人群收听高达两百万人次;之后,周庄首届年度轻声音嘉年华在周庄舫举行。这种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将声音传播,让声音走进生活。
果麦文化传媒董事长路金波认为,好的收听体验反而会促进线下实体书的销售。果麦文化传媒曾为韩寒的三部经典作品《三重门》、《青春》和《他的国》寻找有声播讲者,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选拔活动,受到了大量播音爱好者和主播们的关注和参与。海选的优胜者获得了韩寒小说有声版的有偿录制机会,成为韩寒小说的“御用播音”。
利用声音辨识度打造名著专属角色的“听觉拼图”,也是平台运营商的尝试。这样,无论此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还是动漫,观众都能快速识别。“我们不单单只是推出图书的语音版,而且还联合优秀的配音演员、广播剧制作团体等,推出好听而且可以听上瘾、听过瘾的有声读物。我们希望帮助大家在碎片时间里找到快乐。”余建军说,“越来越多的用户喜爱上听书,又反过来增加了图书的销量,让有声读物和图书出版业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