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试点“一证一号” 加强信用监管
江苏先试先行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薛庆元
图片


    图:宿迁市市长王天琦(前排右一)发放江苏省首张“一证一号”营业执照。

■刘现娟本报记者 薛庆元 文/摄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企业进入门槛,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充分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江苏省工商局自2014年3月1日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致力优化营商环境,群众创业热情被有效激发,公司制企业增长迅猛。截至目前,江苏省新登记企业 31.96万户,注册资本(金)1541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2%和57.29%。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蓬勃景象与江苏强有力的举措密不可分。

简政放权 “一证一号”

  今年4月15日,江苏省并联审批改革和证照联动监管试点的宿迁市,发出了江苏省首张载有18位商事登记证号的“一证一号”营业执照,创业青年王义从宿迁市市长王天琦手中领到了编号为“132130003000000019”的营业执照,18位编码规则为:1位机构类型+6位行政区划+2位登记机构代码+8位主体顺序号+1位校验码。这是继2014年12月江苏省启动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改革后,又一重大举措,有助于提高办证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把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是商事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前,各类市场主体代码不统一、信用信息数据相互割裂封闭、多部门重复编码与不必要赋码现象十分突出。”宿迁市工商局局长耿静波认为,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同一市场主体信息比对与数据处理,增加了社会负担,降低了行政效率,也阻碍了信用体系建设。“‘一证一号’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推广使用,重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宿迁市工商局业务分管副局长张保平说。为此,该市要求全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保险等机构对企业提交的“一证一号”营业执照应予认可,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条件要求企业提供“一证一号”执照外的其他证照,保障市场主体真正获得“改革红利”。
  实行“一证一号”后,申请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材料,跑最少的路,实现“一张表格、一份材料、一套程序、一窗受理、一份档案、一证一号”。这样不仅极大限度地方便了申请人、激发社会投资创业活力,同时为国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行试点积累宝贵经验。

放宽准入 鼓励创业

  2014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公开了《江苏省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第一批)》,将78项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从表面看只是次序变化,但意义却不可小觑。”江苏省工商局局长王元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很多企业反映办好证照要花两三个月甚至更久。现在“先照后证”相当于给创业者颁发了创办企业的“通行证”,他们拿到执照后再去补办行政许可手续,节约了很多时间,也可将更多精力放到企业发展中去。
  苏果超市(淮安)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夏小松对“先照后证”改革颇有感触,以往开办超市前先办证,需要食品流通许可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大店还需要卫生许可证、消防许可证等,真正把营业执照办到手最少需要20天。现在只要把准备好的材料交到工商窗口,最迟次日就能拿到执照,同时办理各种许可证,一般1个星期就能办完全部手续。“便利店多在租金高的地段选址,少开一天就少赚一天。可以说,我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夏小松坦言。
  以往大学生创业虽有不少优惠政策,却被严格的企业注册资本、场所要求限制。改革后1元也能开公司,符合条件者还能在“住宅开店”。大学生小张从学校毕业后刚好赶上了这趟“顺风车”,在家开了文化创意公司。“想不到创业可以这么简单!”小张说。这得益于南京市工商局出台的《简化住所(经营场所)工商登记手续操作试行办法》,包括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动漫游戏、电子商务在内的8类经营项目,经营场所为住所的可以领营业执照。
  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让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创业者轻松得到入门证,使新登记企业成长环境宽松,私营公司和第三产业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改革一年来,江苏省新登记第三产业公司户数增幅63.9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了2.78万户。

信用约束 联动严管

  2014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江苏省主持召开工商与企业座谈会时,对江苏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要求工商部门继续坚持依法改革,事事都要于法有据,同时对江苏工商部门在随机抽查、大数据监管、企业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制度等方面工作寄予厚望。“宽进”之后,必须“严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工商局制定了7个方面22条实施意见,稳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平台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日均访问量达12万次,同时确立以随机抽查为主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把“严管”工作落到实处。在《市场主体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下,信用约束效应初步显现。
  2015年1月4日,全省首次启动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按1%的比例,共抽查17855户企业,抽查内容为2014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企业公示的出资额、股权变更等即时信息。抽查结果显示,正常公示的14450户,占抽查总数的80.9%;未正常公示的3405户,占抽查总数的19.1%。未正常公示的企业中,存在通过住所无法取得联系、未按规定及时公示信息、公示信息弄虚作假、不配合抽查等问题。
  人无信则不立,企业信用缺失则不能长久发展。江苏省工商部门在《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黑名单管理制度》基础之上将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监管难点、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9类失信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包括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黑名单、申请人或企业登记委托代理人黑名单、无照经营黑名单等,依托信息化的手段,通过记录、披露、约束,加大市场主体失信违法的成本,通过实施全方位的联合惩戒,使违法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告诉记者,宿迁市作为省证照联动监管模式试点地区已经实现了并联审批“一表制”和“一窗式”登记服务,实现了扩主体、扩项目、扩层次,实现了综合办理窗口从市级扩展到县、区和乡镇。2015年1月6日,宿迁市证照联动监督管理平台的正式上线,为江苏省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5年,江苏省工商部门仍将突出改革引领,继续发挥商事制度改革“先手棋”作用。王元慧表示,全省工商将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活,把该管的坚决管住管好,使江苏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更加便利化,努力走在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前列,同时探索科学创新的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监管体系。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要闻·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江苏先试先行优化营商环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