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月21日,安徽海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文明从淮北市副市长朱浩东(前排左二)手中接过了该市第一张“一照三号”营业执照。
图2:▼4月21日,安徽海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文明展示淮北市第一张“一照三号”营业执照。
■本报记者 洪敬谱/文 李鑫/摄
4月9日,安徽九狮苑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业伟从安徽省工商局副局长吴良斯和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郑训练手中领取“三证合一、一照三号”的工商营业执照,这标志着安徽省“三证合一、一照三号”改革正式启动。
自去年3月1日国务院在全国强力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之后,安徽省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三号”、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进展顺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开启了创业便利之门。
注册登记新政激发市场活力
5月上旬,记者在安徽省工商局采访时了解到,在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安徽省工商局进一步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严格执行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年检改年报等“宽进”措施,进一步放松准入管制,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创业成本,实现市场主体申请登记“零障碍”;简化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三号”改革,全面落实前置改后置审批项目,让各类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和活力,激发大众创业的勇气。
自安徽省工商局4月正式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三号”改革之后,4月21日,淮北市副市长朱浩东向安徽海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文明发出了该市第一张“一照三号”营业执照,淮北市在该省16个地级市中率先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三号”企业登记改革。
黄山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下旬,一位在黄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创业的浙江老板2天时间就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
安徽省工商局副局长吴良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使企业得到了三方面的实惠:一是登记更加省力。过去企业登记分别需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要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4个部门,即使在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最少也要跑七八趟。改革后,企业只要到工商窗口一次性提交材料,领取一份营业执照,跑两趟就可以办结设立企业的所有手续;二是申报更加简便。过去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企业需要填写3份申请,填报64条信息,费时费力;改革后,申请人只需要填写一份申请,17条信息,一次性提交相关材料,就申报完“三证”设立手续;三是审批更加高效。改革后,通过信息化支撑,政务服务中心、工商、质监、税务部门实现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构建信用约束新型监管体系
5月中旬,安徽省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该省工商局积极构建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扎实做好“宽进”后的“严管”工作,以确保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为了做好监管工作,安徽省工商局首先着力推进企业年报和信息公示制度的实施。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后,该省工商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企业信息公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具体贯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周通报”“月调度”和督查推进机制,并结合本省实际,及时制定了《工商联络员制度》,形成快捷高效的联系渠道。
为了督促、指导各地信息公示和年报工作,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该省工商局两次成立检查组对全省各市、县区工商局(市场监管局)信息公示工作进行了督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进行汇总,印发了督查通报至各市政府,有效推动了全省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工作。
该省工商局积极构建了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监管体系,研究草拟了《安徽省企业信息抽查实施细则》和《安徽省经营异常名录实施细则》,并于今年1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对企业即时信息的抽查,督促企业及时、真实地公示信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信息公示的监督工作,并在抽查过程中规范了工商部门的抽查程序和文书格式,为下一步监管打下了基础。
另外,该局还积极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努力构建部门间信息互联机制。今年3月,该局和该省粮食局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粮食经营活动守法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与安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数据对接。近期,该局又和省农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处于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状态的农专社和家庭农场,在各级示范评定、财政扶持项目申报和相关招投标环节进行信用约束。
同时,安徽省工商局积极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建立各级政府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失信惩戒和行政执法等方面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推进共享信用信息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颁发荣誉等工作方面实际应用,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
充分释放商事制度改革政策红利
记者在安徽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局采访时了解到,该省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一年来,社会效益不断显现,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主体增量红利充分显现。改革一年来,全省新登记企业14.21万户,同比增长51.43%,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注册企业超过528户。在新登记企业中,私营企业13.73万户,同比增长53.36%。
二是主体结构红利充分显现。一年来,在新登记的内资企业中,第三产业达10.12万户,占全部新登记企业的72.49%。全省企业从行业占比来看,总体呈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的良好特点。
三是主体富民红利充分显现。通过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去年全省共新登记服务业企业91881户,占新设立企业总户数的73.56%;小微企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广的就业门路、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四是主体调配资源红利充分显现。商事制度改革减少了审批项目,简化了审批流程,降低了创业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城市转型。
五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动。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通以来,访问量已突破6000万人次,有效满足了公众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需求,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推行年度报告公示强化了企业诚信自律意识。截至今年3月底,该省已有超过200万户市场主体通过公示系统报送并公示了年度报告,诚信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在近期举办的全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专题培训班上说,安徽省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不但与全国同步推进,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快人一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