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岱
有“外资百货第一店”之称的百盛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版图不断收缩,自2015年3月关闭天津店后,近日其又传出将退出河北保定市场的消息。至此,百盛集团在中国的闭店数量升至9家。业内人士分析称,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的“水土不服”或是百盛集团屡屡在中国撤店的根本原因。
在从零售商蜕变为品牌商的转型期里,来自马来西亚的商业巨头——百盛集团正在经历其入华21年来的最艰难时刻,即业绩下滑、频频关店。据了解,在决定退出河北保定市场之前,百盛集团已关闭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石家庄、贵州贵阳、山东济南、江苏常州等地的8家门店。不难看出,其关店范围在一二三线城市均有涉及。“这样的关店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全线撤退。”在零售业分析师杨颖看来,百盛集团原有的优势经营模式难以复制到中国,管理权柄难下放可能是其屡屡撤店的根本原因。杨颖表示,外资百货普遍采用主打自有品牌、以自营为主的经营模式。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受体制影响,他们难以将其本土的经营优势复制过来,因此不得不由自营转为联营,致使供应链条拉长、加价环节增多、利润下降。在管理方面,外资企业难以做到权柄下放,各地的分店通常由总部直接指挥,这导致门店自身发挥空间有限,难以及时针对市场和环境变化做出战略调整。
面对颓势,百盛集团不想坐以待毙,于是积极寻求转型:2012年9月,百盛集团上线自己的网上商城,试图借助电商之力拓展销售渠道。随后,其又与马来西亚餐饮品牌AUM合资,欲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然而对于百盛集团的一系列转型动作,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并不看好。他认为,百盛集团发力电商的动作并不明显,也没有明确目标,难以真正通过互联网获得利润。其进军餐饮业的举措又脱离了核心竞争优势,使产品类型进一步分散,有些舍近求远,因此前途不明。
事实也证实了杜岩宏的观点。据百盛集团发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其合计销售所得款总额下降4.23%至人民币167.42亿元。据了解,这已经是该集团连续3年出现业绩大幅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