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捷
信息漏洞伤害用户骗术多还是后台弱
读过《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商业短信》、《优购网交易信息疑泄露 多地消费者反映上当受骗》、《网购信息泄露 “客服”来电退款骗走他7500元》、《中行短信提醒总出错 员工称业务存在设置缺陷》、《消费者网购被骗转款逾百万元》、《微信公众号冒充媒体发信息 网友信“低价游”被骗》、《让“伪基站”无处藏身》等报道,估计大家都会变得小心翼翼。
●点评:因为“信息泄露”而被卷走钱款的事件近来屡有所闻,除去惊诧骗子的高超技艺,不满“魔高一尺”却缺少“道高一丈”外,还会心生疑问:为什么赚大钱的电商、银行们总不能保护好自己用户的信息?别总怨“高手在民间”,会不会还有自身后台投入不够抵抗能力太弱的原因呢?应该自省。
汽车售后难住车主质量差还是服务差
《大众在华行动迟缓:质量问题频出透支消费者信任》、《上海大众漏油问题被曝光后仍我行我素 4S店推诿扯皮》、《路虎:向消费者致歉并妥善解决》、《机构再曝汽配负担:两款奔驰宝马零整比高达650%》、《3600万辆高田“气囊门”会否压垮日系车》、《花50余万元买路虎 新车被指补漆》、《雷克萨斯自燃厂商拒调解 要消费者自证车有问题》、《碳纤维零件存缺陷 337辆918Spyder召回》、《武汉110万元奔驰房车换新车后仍然漏水》、《检疫部门:平行进口车诸多问题购买需谨慎》、《新福克斯变速箱漏油问题难解决 汽车抖动频发》、《东风风神车主投诉AX7仪表反光存隐患 厂商无反应》、《高速上换条备胎竟被收2100元》、《一季度汽车投诉增速超七成 3个月内新车投诉多》、《强制加价提车4S店拟被罚40余万元》、《日产轩逸无后防撞梁引消费者担忧》、《新蒙迪欧异味难除 车主又现车子有漏水现象发生》、《广东四成4S店不许自行更换机油 两成不提供正规价目表》、《合同藏陷阱 买二手车上当维权难》、《透视汽车销售合同:缺陷合同陷阱多》等一连串问题报道,让车主们怎能不心生烦恼?
●点评:质量有问题再加上售后服务陷阱多,汽车消费者情何以堪?本来就是烧钱的物件,恰又遇上扯皮的厂家、爱钱的4S店,车主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作为消费者,更让他们失望的是:像大众、路虎、雷克萨斯这样“行动迟缓”、“扯皮”、“拒调解”的厂家和“不许自行更换机油”、“加价提车”这样店大欺客的4S店。汽车“三包”规定已实施多时,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旅游过后游客投诉景区多还是在线多
《东北数十人被骗至香港“免费游” 误车滞留深圳》、《“五一”在线旅游和景区投诉量高》、《携程去哪儿等5家旅游电商五一期间被投诉》、《海南向8家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企业开出罚单》、《海航有偿选座被质疑 专家称不合理性很明显》、《张家界导游持刀威胁游客被销证》、《韩国非法住宿场所泛滥 中国游客投诉增多》、《在线旅游 投诉与市场“齐飞”》、《香港商家以两代斤误导内地游客:2斤鱼肚上万元》、《警惕香港药房骗局:度量单位斤变两》、《机票“退改签”骗局缘何屡屡得逞》、《71.2%受访者吐槽旅游网站服务差》、《台媒揭云南旅游乱象:团费不够机票钱 全靠购物》、《在线旅游网站成“黑一日游”重灾区》等报道披露的,均是游客们的真实经历。
●点评:继零团费、低价游遭到旅游业一致声讨,一些不合格景区被警告、摘牌之后,“在线旅游”又成为旅游行业一匹变黑的劣马。“71.2%受访者吐槽旅游网站服务差”不是空穴来风,一些在线旅游网站甚至演变成了 “黑一日游”的帮凶。在互联网+的时代,在线旅游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不论是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好好呵护这棵小树,不要让它从小就长歪了。
断网、流量“偷跑”网速慢还是网费贵
看过《八成网友称运营商提速降费没诚意 运营商委屈》、《调查称六成网友不愿主动开通4G 套餐贵是硬伤》、《每月31G流量 这样的4G手机卡半年只需350元?》、《长城宽带10天三度断网 移动宽带“店大欺客”》、《投诉渐增 消费者遭遇手机流量“偷跑”》、《运营商提速降费割肉不到位八成用户称不满意》、《联通电信铁通在宁夏遭反垄断 办理宽带不再绑定固话》、《国内手机漫游成本为零仍收取 跨界漫游饱受诟病》、《漫游费降不下来 主管部门该被打板子》等报道,堵心。
●点评:拿着国家最好的资源、占着市场最有利的位置,却20年没做到消费者满意的三大运营商,在总理近日3次提出提网速降网费后,仍然没能让八成用户满意——这事儿奇怪也不奇怪。奇怪的是,三大运营商作为国企,总理发话还不赶快改到位?说不奇怪,叫做积重难返——多年来欺负消费者的习惯又怎能旦夕更改?
网购遭遇虚假国美还是京东
《国美在线虚假宣传被判赔3倍客服11次拒绝退》、《央视曝光京东出售苹果翻新机 京东:不退不赔》、《网购美国牛肉? 买家小心上当》、《阿里巴巴在美国被诉:GUCCI假包售价不到5美元》、《花两万多元成珍爱网VIP 结果红娘收了钱就失联》、《国美抽奖再遭质疑:汽车变成活性炭》、《去哪儿网购“内部机票”被认定非法不能登机》、《消费者遭遇网购买货容易退货不易》、《专家:部分电商在执行退货规定时不尽如人意》、《央视再曝光携程:订婴儿机票比航空公司贵近3倍》等报道又在说电商问题多。
●点评:看过电商差评报道,方知电商问题多,多在大电商——国美、京东、阿里巴巴、去哪儿网、携程——都是赫赫有名。据报道,在5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举行的座谈会上,包括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携程旅游网在内的10家电商企业代表签下了《电商企业落实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承诺书》,承诺切实履行经营者首问责任,积极落实赔偿先付制度。希望大电商们能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不要总让消费者失望。
物业服务不到位人没到位还是钱没到位
《武汉荣泰小区居民楼漏水似暴雨 多次致电求助一夜未处理》、《金地格林精装房遭投诉:门歪地板鼓洗手池漏水》、《武汉金地格林小城多处违建 占绿地圈院子养恶犬》、《武汉万科城市花园停车卡变储值卡 业主质疑霸王条款》等报道,反映的都是武汉一地的物业管理问题。
●点评:其实,小区物业服务不到位不是武汉一城一地的问题。自打有了商品房概念,住宅管理不再由房管局而是经营性公司接手,20余年来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2003年出台、2007年再修改的《物业管理条例》对此进行了详细规范,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总有偏差。许多时候,业主们常常处于“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境之中。法规与现实中的差距何解?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这道题。
不安全消费品多儿童的还是老人的
《不合格儿童用品查处3.5万件普遍存在“三无”问题》、《福建省半年发生170多例化妆品不良反应》、《14家企业召回58080件(辆)儿童玩具》、《儿童玩具不合格率连升4年 沪将建商家黑名单》、《家乐福所售化妆品虚假宣传被判赔500元》、《保健衣帽鞋袜没有疗效别信》等报道让人们心里不安。
●点评:儿童、老年人和爱美者常常是不合格消费品的受害者。与之对应的是,儿童用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又往往本小利大。每年儿童节都会发现一批不合格儿童用品,这样的“规律”提示我们,日常监管尚须加强。
入口的东西别含糊食品还是药品
读过《食药监局公布保健食品十大陷阱 快看看》、《48批次婴幼儿奶粉上“黑榜”》、《老年保健品领域问题仍然不少》、《家乐鸡精出现两个生产日期 联合利华称不赔偿》、《株洲34家单位上食品安全“黑榜”含14家幼儿园食堂》、《果蜜变“毒蜜” 小伙被“放”倒?》、《岳阳7岁男孩吃“五毛食品”口吐白沫躺进医院》等报道,心里会不寒而栗。
●点评:病从口入,毒从口入,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儿童食品容易出问题的不止奶粉;老年人则要警惕,不能把保健食品当药品——有些黑心的“电视购物”将保健品说得天花乱坠,骗得一些老年观众花尽老本儿买据说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轻者破财,重者入院。对此,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年消费者也要学点常识,别总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