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黄钰琳
高考已落下帷幕。以往,每年高考后,就会迎来办“谢师宴”的高峰,个别餐饮名店甚至会一桌难求。据媒体报道,“谢师宴”今年有遇冷迹象。不少网友对此点赞。“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行,没必要非得整成‘酒肉恩情’,反而变了味。”一位老师如是说。
现象
谢师宴遇冷
今年的谢师宴摆还是不摆?6月16日笔者探访北京不少知名餐厅,发现“谢师宴”有点儿冷。由于预订者少,多数餐厅已经不再力推“谢师宴”,只表示“有位置就可以安排”。
谢师宴的“遇冷”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超过76%的网友表示不支持“谢师宴”。网友“雪愿”认为,谢师不必通过请客吃饭这一种方式。网友“林乐”也表示,老师含辛茹苦教育学生,学生应该懂得知恩图报,不忘师恩。但就像为父母过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一样,长辈们所求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不是多昂贵的宴请,而是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
对此,北京某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吉老师坦言,高考结束后,不断接到学生打来的谢师宴邀请电话,家长和学生请客吃饭是一番心意,不去不好,可如果反复赴宴,实在吃不消。
吉老师跟笔者算了一笔账:“就我自己教的两个班,如果一个班有20个人宴请,那两个班就是40人,一个暑期下来,光赴酒宴就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其实感谢老师的方法很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偶尔想到老师,发个短信打个电话,这样就够了。”
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老师也表示,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行,没必要非得整成“酒肉恩情”,反而变了味。
举措
谢师也“环保”
新一代的学生们更钟情于个性化的另类谢师方式,如给班主任拍微电影,送老师自己的设计作品,甚至是送一个录着全班同学悄悄话的U盘,尽管礼物并不贵重,但无不饱含着对老师的深情、对校园的眷恋。
南京某高三毕业班的同学就自编自导给班主任周老师拍了部微电影作为谢师礼。微电影的开头是同学们最深刻的记忆:“每天早晨7点,你会看到一个戴着墨镜的人准时出现在校园里,那就是我们的老班,他是来抓我们迟到的……”
上海某高三班学生给老师“谢师礼”走的是“搞怪、另类”路线,彰显出90后的个性。一位同学在微博上说:“我们送给班主任的是一块灰太狼车贴,因为他经常陪伴小宝宝,一起看喜羊羊的动画片,所以我们特别淘了这件宝贝送给他;卡通汽车模型的盐罐则是送给历史老师的,希望她在为我们辛苦奔波外,多留些时间给家人。”
湖南师大附中一文科毕业班则通过模仿“感动中国人物”为老师颁奖。班上同学亲自为每位老师朗诵个性化的颁奖词,并送上各具特色的小礼物。
福建的一位美术特长生易同学则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自己就运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在高考结束后,给教过自己的任课老师每人画了一幅头像素描,打算等到返校领成绩单那天,再将这些画亲手送到每位老师的手中。
易同学说,在他通过3所国内一流美术学院的专业考试后,还给初中美术老师打个电话表达谢意,老师很激动,说没想到毕业多年学生还能记得他。
“告别谢师宴,90后选择的新型谢师方式更新潮、低碳,不跟着世俗和传统走。”网友“七海”在微博上说。
专家
不正之风当休矣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学老师宋晖表示,不忘师恩、感谢师恩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但近年来谢师宴泛滥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不正之风。
首先是盲目攀比。谢师宴本身就是个感谢老师的形式,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和“尔爱其羊,吾爱其礼”的仪式感。但朴素的情感,架不住商家的炒作,宴请单从“金榜题名”到“状元及第”,价码也是成倍上涨。在这种氛围之下,家长们常常也被商家绑架,盲目攀比之风造成许多人不堪重负。
其次是另有所图。所谓“谢师”,原本是指考试完毕之后,学生和家长心存感激,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之情。但这种“事后补偿”性质的仪式被个别“嗅觉敏锐”的人变成了“事前准备”——学生还没毕业就开始给老师表达谢意,以求得到额外的照顾,结果就是败坏学风、教风。
第三个就是滋生腐败。有的谢师宴表面上是感谢老师,实则家长通过宴请来敛财。这种情况下,老师实际上不是宴请的对象,而是腐败敛财的道具。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建议,改“谢师宴”为“谢师言”。“毕业时,一个班的学生用最传统的方式,写本同学录记载‘谢师言’比谢师宴更有意义。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前程似锦,这比吃一盘有山珍海味的‘前程似锦’有价值得多。”林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