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聚焦数码产品维修(三)
整合服务需要大数据支持
作者:胡军
图片


    图:配件通用性差极大地阻碍了数码维修市场的发展。

■本报记者 胡军

  毋庸置疑,在智能手机等新型数码产品的强力冲击下,传统数码产品市场已经江河日下、风光不再。而且,在网络电商暴风骤雨般的冲击下,传统数码产品的原有销售渠道已经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不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传统数码产品仍然有足够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尤其是中高端产品。那么,如何在整体销售锐减的形势下,保持传统数码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不出现行业性的雪崩呢?整合将是重要的趋势。

非核心配件通用性亟待提高

  “没有足够的市场销量,企业就很难保证最为基本的运营费用,首先被削减的可能就是售后服务体系的维护费用,这一点应该算是惯例。”面对市场销量的逐年下滑导致的售后服务质量下滑,某知名国际数码品牌山西市场负责人陈先生并不避讳,“市场销量和消费者的使用频率同步下滑,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主要是智能手机的冲击,很多中低端市场都丢掉了。因此,售后服务网络也没有足够的条件来满足基本的运营。”
  据陈先生等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传统数码市场下滑速度远超各大品牌的预估,而且前几年的售后服务网络扩张都存在盲目过速的问题。因此,相比而言,目前各大品牌的售后服务能力都处于严重过剩阶段,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调查发现,受市场疲软和消费者使用频率降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品牌的售后服务体系都面临强大的冲击,部分品牌的维修点甚至出现冷场。“各家都弄自己的一套体系,严格说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接机点为例,其实可以更多地整合,一个品牌的接机点完全可以兼容其他更多品牌,没必要搞得跟封建割据似的,一看到竞争品牌就大惊失色。”对于各大品牌传统数码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和渠道,从事数码营销多年的山西经销商周先生深有感触,“其实,对一般经销商来说,没有维修能力,多数也就是接机,或者处理一些非常简单的维修业务。现在市场这么残酷,能活下来的经销商越来越少了,再各自搞一套的意义真的不大。”
  不过,据某知名数码品牌北京地区负责人周先生介绍,之所以各大品牌会各搞一套,主要是因为各个品牌,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之间,零部件通用性太差,如果各大品牌能提高非核心配件的通用性,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仅接机体系可以共用,甚至维修体系也可以相互支援。

易损部件需要数据支持

  “反正到目前为止,数码产品火了那么多年,我也没看到过哪个品牌公开过自己的产品哪些功能组件容易损坏、各个主要部件的维修损坏概率是多少的报告。”对于数码产品的维修等售后服务,从业多年的天津数码维修商王先生深有体会,“不仅没有向消费者公开过,甚至对我们维修商也没有公开过。如果公开,我们也好有针对性备件,减少盲目性不是;对消费者来说,一来可以减少等待时间,二来批量备的件,肯定比单独申请的件要便宜。”
  确实,自2002年数码产品市场逐渐火爆至今,尚没有一个品牌发布过自身某型号产品的主要部件损坏概率报告,也没有相应的消费提醒。“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数码产品升级换代太快,二是各品牌可能对易损部件的统计并不到位,三是通用配件数量太少,完全没有横向联合,也就无法共享易损部件数据,都是各个品牌忙乎自己的。”对于数码产品的维修和备件情况,曾在某国际知名数码品牌从事区域营销十余年的曾先生表示理解,“太容易来钱了,所以大家都不够重视。最主要的是各品牌之前存在非常厚的技术壁垒,谁也不想把售后这块肥肉跟他人共享。”
  据业内人士介绍,数码产品自问世以来,一直秉承着“把维修等售后服务当成利润空间”的传统工业思维。因此,各大品牌都处心积虑地刻意营造技术壁垒,从产品外形到电路布局,从电池形状到充电口径等等,无不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导致各大数码品牌产品之间,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产品之间,配件的通用性极差。而且,各品牌都将自己的产品维修等售后服务信息,视为企业的“高级机密”,互不共享,导致通用维修商很难获得易损部件和易损功能模块的宏观数据支持,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盲目性。

通用平台呼唤“带头大哥”

  “毫无悬念,市场再这么发展下去,一个数码业内共享的通用售后服务平台将会呼之欲出,各品牌集中精力做好研发和市场销售就行了,维修等售后服务实现全社会化委托。”对于数码行业未来的售后服务体系模式,从事数码维修多年的山西经销商于先生的说法颇有远见,“其实那些技术壁垒都是人为制造的,一是由于缺乏各大品牌都认可的通用标准,二是缺少一个‘带头大哥’。”
  据于先生等资深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市场情况,已经让众多数码品牌对于维修等售后服务,产生了“鸡肋感”。由于此前各大品牌之间过深的技术壁垒,导致谁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不管企业怎么想,消费者考虑的就是产品的性价比和便利性,如果数码行业缺乏集体意识,缺乏行业性的思量与合作精神,消费者完全可能退而求其次,从而倒向智能手机等新兴数码产品。”对于数码行业未来的售后服务模式与体系,从事数码产品研发多年的北京某IT公司技术总监郑先生和许多业内人士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整合性的通用平台将是大势所趋,“不管愿意不愿意,消费者的选择都将是企业唯一的努力方向——性价比和便利性!”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网络·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整合服务需要大数据支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