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7月2日,上海市消保委向媒体通报公益诉讼相关情况。
图2为上海市消保委工作人员在抽样购买智能手机。
■本报记者 刘浩 文/摄
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多,占内存、难卸载、偷流量,让不少消费者不胜其烦。7月1日,针对这一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向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提起公益诉讼并获得法院受理。
法律人士表示,利益驱动是手机预装软件乱象泛滥的主要原因。上海市消保委此次通过司法途径用法律手段开展消费维权,为消费者“代言”,释放了积极的维权正能量。
已成规模产业
对于上海市消保委发起的公益诉讼,不少消费者拍手叫好。
消费者黄小姐拿着一款HTC品牌手机向记者表示,这款手机宣称有16G内存,但是由于植入大量预装软件,且不能删除,实际容量仅为12G,“这些预装软件导致手机开机慢、发热、耗电,甚至偷跑流量。”黄小姐说。
消费者陈先生连说了好几个“解恨”。“两年内换了3部手机,依旧摆脱不了预装软件的困扰。”陈先生拿着一款华为手机向记者表示,手机内预装了不少软件,虽然与第三方合作的应用软件可以卸载,例如QQ、支付宝等,但是荣耀钱包、华为服务等华为公司自已开发的应用却不能卸载,“华为客服以系统软件为由拒绝提供卸载服务,我认为这是一种捆绑销售,侵犯了我的选择权。”
7月5日,记者走访上海迪信通手机百联西郊店,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多款手机均可以卸载第三方预装应用软件,而手机厂商自己开发的系统应用软件则无法卸载。
上海市消保委此前公布的智能手机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手机预装软件虽然可以卸载,但不能彻底清除,实际并不能改善手机内存,一旦恢复出厂设置,相关预装软件还将出现。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手机软件预装乱象的背后是利益在作祟。“随着手机价格的不断降低,预装软件成为手机厂商、运营商、销售商新的收入来源。”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手机软件预装已经成为一个规模产业,付费进行手机预装成为很多手机软件商的推广捷径。“手机出厂之前一般都会预装15款以上的应用软件,而每款推广预装应用一般都会支付给厂商每台几角到几元不等的费用。”
据介绍,手机预装软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手机厂商自己研发的应用服务,如云服务、游戏、娱乐、应用商店、手机管家等;另外一类是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的应用,如微信、QQ、支付宝、百度地图等。
尽管多数消费者反对手机预装软件,但想卸载却不容易。该业内人士表示,很多预装软件在消费者拿到手机时已经设定为无法卸载,有一些还与手机ROM(只读内存镜像,一旦存储材料将无法改变或删除)进行绑定,一旦卸载,将导致手机无法使用。此外,如果运用第三方开发的软件强行卸载,手机厂家往往判定消费者非法操作,不予保修。
监管仍存漏洞
记者注意到,对于手机预装软件乱象,工信部曾多次发文要求规范整治。早在2012年6月,工信部就已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不得安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的软件。”
2013年10月,工信部再次下发《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要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严禁预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
一位手机厂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面对相关禁令,许多手机厂商打起了擦边球。目前,许多不能卸载的预装软件也经过了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的检测,并拿到相关批文。
针对手机预装软件乱象愈演愈烈的现状,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指出,上海市消保委开展智能手机比较试验发现,当前除了第三方应用软件外,不少手机厂商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借口自行开发应用软件并进行预装,并以系统软件为由拒绝卸载,以此规避政策监管。
陶爱莲指出,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整治的对象主要还是那些非法应用软件,目前对于合法的应用软件预装的标准,以及如何解决预装软件无法卸载等让消费者不满的问题,仍然缺乏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公益诉讼倒逼
6月15日,对外发布智能手机比较试验结果后,上海市消保委与多家手机厂商进行了一轮沟通,没有一家承诺改正。7月1日,上海市消保委正式向法院递交诉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其所销售智能手机外包装或说明书中明示手机内预装软件的名称、类型、功能、所占内存;同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为其所销售智能手机内所有预装软件提供可直接卸载的途径。“鉴于手机厂商的行为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纠正此类不合理的做法。”陶爱莲告诉记者,手机预装应用软件的做法已经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潜规则,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只有用公益诉讼的手段来彻底破除。此外,由于个人消费维权的成本很高,而公益诉讼能够起到个人维权所达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其他维权途径无法奏效的情况下。
此次公益诉讼代理律师、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江宪向记者表示,目前看来,对预装软件行为进行规范,仅靠市场选择显然难以奏效,必须诉诸司法途径,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此次公益诉讼,上海市消保委并没有提出财产主张。对此,江宪认为,公益诉讼作为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手段,从专业角度来看,针对的是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其诉讼主张并不一定要涉及财产权。
“公益诉讼是一种新的消费维权手段。上海消保委这一次是在发挥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试验发现了手机行业普遍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状况,进而发起公益诉讼。”陶爱莲说。
陶爱莲指出,开展比较试验是消费者组织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消费者组织发现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重要渠道,通过比较试验发现线索并提起公益诉讼,今后应该成为获得授权的消费者组织依法开展维权工作的“新常态”。
●微言微语
@老徐shanghai:消费维权公益诉讼第一次受理,这真的是为消费者代言,要给上海市消保委点个赞。
@Comeon_LX:预装手机应用软件无法卸载是霸王行径,广大用户饱受其害。我们不反对预装,但对预装不可卸要坚持反对,那是对我们用户选择权的“绑架”!
@郑峻:来自运营商和第三方的预装软件无法卸载几乎成了全球消费者共怒的问题,背后则是直接利益。这一次中国终于走在维权前列了。
@ZUK叶帅民:刚开始,手机软件预装确实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因为那时手机应用软件贫乏。减少预装,给用户更多选择的自由,是每个手机厂商应该做的。这个趋势正表明了用户成熟了,生态丰富了,为用户而改变,一切还是要变得简单点更好。
●链接
慎用“手机热点”功能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发布2015第四号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使用移动数据流量注意慎用“手机热点”功能,不要轻易尝试连接或下载。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相应时段内使用手机热点的数码产品所产生的流量将会计入设置“热点”的手机账户,若使用不当易造成流量失控。建议为“热点”设置相对复杂的密码,控制好分享的对象和人数,警惕周边有人“蹭网”。
当手机的WiFi功能和移动数据功能同时开启时,若WiFi不稳定或因操作设置等问题,易导致手机事实上未接入WiFi而是使用移动数据方式上网,最终造成流量增多。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建议消费者及时切换WiFi和移动数据功能。
对手机内安装的应用软件,最好选择“仅在WiFi状态下更新”或“关闭自动更新”,避免因手机系统软件更新耗费较大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