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近日,福特汽车宣称将其手中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对外界公开。在此之前,特斯拉宣布将公司持有的所有专利开放。丰田汽车也宣布向全球提供5680项燃料电池技术专利的使用权。
相关资料显示,特斯拉拥有20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加上280项仍在报批中的,共开放48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丰田分享的5680项专利中,约1970项涉及燃料电池堆技术,290项涉及高压氢罐技术,3350项燃油系统软件技术专利以及70项氢气生成和供应技术。福特公开的专利集中在电气化车辆技术领域 (含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目前获批的有650项,另有1000项专利待审批。在这些繁多的数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大公开。此前一直将技术专利视为生命的跨国车企为何选择公开偏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其目的何在?
首先,从世界范围内看,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没有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不可能仅靠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来完成,需要整个产业界联合努力,攻克难关,更需要世界各国和各大车企一起将蛋糕做大。技术公开将有益于新能源形成产业规模,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会带来较正面的影响。
其次,跨国车企之所以公开新能源车技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看到了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大势。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热点,潜力巨大。而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而言,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传统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已经成熟,动力总成、模块化平台等各大整车厂在前期都已有开发,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放开专利的影响反而不如新能源领域来得实惠。较之传统汽车的成型技术,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另外,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跨国车企想借政策之利,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再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无利不起早,做大以分食更多的市场蛋糕,是跨国车企开放技术专利的初衷。谁先公布谁就优先占据主导地位,就能率先形成一种风向标。新能源车最大的盈利点、难点就是电池,各电池厂商标准不一,政府难以介入到私营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大范围公开技术表示其为环保和新能源市场也做出了贡献,成功打出一张感情牌。而且,放开技术专利,能对政府制定新能源相关标准起到提点作用。
另外,注意到由于公司性质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做大市场的根本性目的之下,各家公布技术专利的跨国车企又各有自己的小九九。
以互联网起家的特斯拉在汽车行业的根基不稳,其开放技术专利是要拉进更多的参与者,共同抵抗市场风险,为后续的服务性赢利点铺路;丰田、福特更多的是想通过技术共享震慑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
可以相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的公开,客观上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准入门槛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肯定会涌现一批潜在的新进入者,并带来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不过,在新能源终端消费市场上,目前技术公开的影响还仅停留在行业本身,技术没有投入到实体车上,消费者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切身体会,短期内对整体消费环节不会带来太大影响,新能源车的市场化推广仍有较长的路要走。